当孩子告诉父母:“我的眼睛看不清黑板了!”也许最让父母忧心的事情发生了——孩子患有近视。近视有真假之分吗?为什么家长会谈“近”色变?近视能不能治好呢?
市面上常见的“散瞳”药
假性近视是怎么回事?
通俗来说,假性近视主要是由于用眼过度,致使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眼轴并未明显增长,转为看远时不能放松调节,造成视远焦点成像于视网膜前,远视力下降,呈现出近视现象。假性近视是可逆的,可以预防,也可以治疗,通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药)可以让视力回退到正视或者远视状态。然而,真性近视一旦形成则无法逆转。
真性近视的分类有哪些?
通常我们习惯按照程度分类:
轻度近视:≤300度、中度近视:325~600度、高度近视:>600度
眼轴增长引起近视后则无法逆转。当高度近视出现眼底病理性改变时,称之为病理性近视,此时眼轴明显延长(>26.5mm),屈光度多在800度以上。由于眼轴变长,玻璃体对视网膜存在持续牵拉,可形成黄斑劈裂、黄斑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患者出现视物变形、视力突然下降的症状。
视盘周边萎缩弧,豹纹状眼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如何治疗近视?
要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发现:建议小朋友在6岁之前要进行一次眼部全面检查,明确孩子目前的视力、屈光度、眼轴发育和眼底情况。每3个月至半年复查检查。具体检查项目如下:①验光:可采用电脑验光、普通验光及睫状肌麻痹验光。电脑验光快速,但准确度较差;普通验光,无需点药散瞳,可作为屈光度数的初步检测;睫状肌麻痹验光,最为准确,可作为配镜的最终结果。②测量眼轴长度:眼部A超、IOLMaster均可测量眼轴长度,眼部B超可初步估量眼轴大致长度,是否存在病理性改变,如后巩膜葡萄肿。③眼底检查:排除眼底先天性病变,尽早介入治疗。
2、早诊断:若出现低视力情况,则需采集患儿完整病史,进行睫状肌麻痹下的验光(不同年龄段选择合适的睫状肌麻痹剂),获得患儿真实屈光度数。
3、早治疗:若患儿为真性近视,则需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可配合中医疗法、药物治疗等,屈光度数稳定后,待18岁成年可行屈光手术治疗。
矫正近视的方法有哪些?
1、佩戴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的优势是安全、简便。常用的普通单光镜片材料多为树脂,特点是不易破碎、较轻、抗紫外线,但易磨损。周边离焦功能性眼镜是特殊的近视防控眼镜,在使用周边离焦功能性眼镜看物体的过程中,因为获得的视网膜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都比较清晰,眼睛所需的调节力较一般单焦点眼镜要少,因此能够有效阻止由于调节过度所引发的近视发展。但功能性眼镜的使用有一定的条件,对于眼睛存在严重显性外斜的儿童青少年,不建议佩戴周边离焦功能性眼镜,应当以佩戴普通单光眼镜为主;对于有遗传或者病理性近视的儿童青少年,佩戴周边离焦功能性眼镜控制近视效果不显著。
佩戴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包含:①软性角膜接触镜:验配较简单,佩戴舒适,但易有蛋白质沉着,透氧性差,佩戴不当易引起角膜炎等。②硬性接触镜:透氧较高,抗蛋白质沉着,可矫正规则与不规则散光,但验配复杂,配戴者异物感稍强,需一定的适应期。③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通过机械压迫、镜片移动的按摩作用及泪液液压作用达到压平角膜中央形状,从而暂时减低近视度数,一般夜间睡时佩戴,白天取出。佩戴角膜塑形镜具有良好的近视防控效果,但降低的度数有限,一般为600度以内,验配较为困难,并发症较多。
药物治疗
诸多研究表明,在儿童青少年中应用低浓度复方托比卡胺或者低浓度阿托品等睫状肌麻痹剂,能够有效减缓其部分近视症状的发展进程,同时应配合正确的屈光矫正。
物理治疗和中医传统疗法
多篇文献证实,可通过视功能训练、调节功能训练、穴位按摩、针灸等物理、中医疗法治疗近视,但需到专业医院配合治疗。
除以上治疗外,还需改变患儿的生活习惯,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电子产品接触、减少糖摄入、改善坐姿等。
小贴士:一旦成了真性近视,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度数不要增长过快,保护好眼底,不要让近视成为眼睛的“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