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唯实求真的有机化学家——蒋锡夔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
原创
依托基地丰富图文、视频、音频等科普资源进行科普宣传。
收藏

他教导学生不盲信权威,敢于创新,敢于坚持科学的真理,敢于自我否定。他内心充满着浩然正气。他做真人,说真话,从事科学也是为了追求真理。他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无论是在研究所还是在大学里,赢得了学生、同事、部下的普遍尊敬。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世界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和有机氟化学家、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靠着一杯水的单纯与执着,在科研里一路前行一路收获。

坚定信仰 赤子之心

1926年9月5日,蒋锡夔出生于上海一个殷实富足的家庭里,回族,蒋家祖上是南京富商,后到上海从事房地产业和实业,传至蒋锡夔院士的父亲蒋国榜一代时已较少从事商业活动,由注重经商办实业向书香门第转变,形成了“遗子以经不以金”的家训。其父亲蒋国榜是一代国学泰斗马一浮的得意门生,崇尚修身养性与道德文章,他一直以孔子思想和传统的道德观念来教育蒋锡夔;而母亲冯乌孝是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优渥的环境让蒋锡夔从小就接受了极好的教育,良好的家风和以身作则的父母也给了他热爱祖国和追寻真理的道德财富。

蒋锡夔儿时读过《古兰经》,接受过《少年进德录》和《孝经》等儒家道德说教。中学时代,他还学过佛学和基督教历史。在大学里,他除了专攻化学,还特别爱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他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自豪地说:“入党是皈依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正是凭着对真理的忠诚和信仰的坚定,蒋锡夔在人生道路上始终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

在家学渊源下,蒋锡夔爱好广泛,不仅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还热爱音乐和文学。十六岁,他开始写日记,这个习惯直到他晚年都一直坚持。如今,翻看他一本本发黄的日记,就像翻看一个世纪的变迁,这是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科学家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1943年9月,蒋锡夔由圣约翰大学附中考入圣约翰大学化学系,青年时代的他充满了理想和抱负,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一生追求“真、善、美”。1944年,他将探寻生命的意义写在日记中:“我的生命将向着一个方向走——快乐和真善美的追求。”

在他的回忆中,卢沟桥事变后的那个夏天,他与姐姐、表兄妹们在西湖小舟上天天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八一三”事变后全家人赶回上海租界,还不到11岁的他,已经养成每天细读报纸、关注时事的习惯,并且极其痛恨汉奸。痛恨敌人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在一起,在蒋锡夔这里升腾成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强烈地渴望自己的祖国有一天能强大起来,并且决定要出国深造,将个人献身给祖国建设事业。

1947年夏,蒋锡夔被圣约翰大学授予特等荣誉学士学位,并留校做助教。1948年7月31日,蒋锡夔收到了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大学提供给他奖学金的信函,8月他赴美留学深造,在化学系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Hyp J.Dauben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为祖国建设做准备。

他在1948年5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理性是惊觉的,四方是排山倒海的波流,我已懂得我的思想体系已开始改组,我是一个不容分离的整体。在历史前进的步伐里,我是不容自己落后的。有一个问题至今未解决,出国后研究工业化学,还是纯学术化学。我懂得将来的中国是怎样的需要工业人才,然而也懂得自身气质适合于怎样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如何,他日为祖国人民服务,是已下了决心了。”显然,这一时期的蒋锡夔对于历史前进方向的判断,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高度一致,而后1981年他也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禁止在美国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无奈之下,为了方便以后辞职归国,刚博士毕业的蒋锡夔选择在一家大型跨国化工公司—凯洛格公司做研究员。在此期间,他做出了多项发明。其中最重要的发明,是研制成一种新型的化合物β-磺内酯,获得美国专利,引起了国际化学界的轰动。那年,他才29岁。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他,提出为他办理美国国籍,继尔又要为他物色未婚妻。年轻的蒋锡夔平静地对前来劝说的美国政府官员说:“讲信用是我的基本道德,出国前我曾许诺过,学成后一要为祖国服务,二要回到父母的身边。这两个承诺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促使我返回祖国。”美国当局见劝说不成,便欲强行把他留下。

蒋锡夔和几十位渴望为新中国服务的留学生秘密在美国东北部避暑胜地“星期日岛”聚会,商讨回国大计。他们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返回祖国的坚定信念。还开列了一份要求回国的中国学者名单,设法送到了周总理手中。周总理据此在日内瓦会议上与美国政府代表进行了交涉,最终迫使美国政府准许这些学者返回新中国。蒋锡夔是最后被批准回国的学者之一。1955年底,他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祖国。

国家需要 指引探索

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家需要”成为指引蒋锡夔化学事业的重要路标。能力和兴趣以外,爱国情怀是决定蒋锡夔的化学道路行进与走向的另一关键因素。对于蒋锡夔来说,爱国并不是一种外置的目的或者客观的目标,而是一种力量强大、影响持久而深远的内在情感驱动。

回国后的蒋锡夔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进行有机氟化学研究,他率先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氟橡胶和氟塑料产品,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机氟橡胶在尖端工业上应用广泛,在20世纪50年代被美国政府列为第一对华禁运化工产品,每一种飞行器的制造都需要几百种由氟橡胶制作的配件,在“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也不可或缺。然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生产氟橡胶的能力。

1958年,蒋锡夔受命在化学所组建攻关组,研制这一产品。著名化学家蒋丽金、陈庆云、胡亚东等都是当时攻关组的重要成员。当时我国氟化学工业还刚刚起步,除氟气和氟化氢之外的几乎所有原料都要自己制备,因此研制难度相当大。氟橡胶是由不同的全氟或多氟烯烃共聚而成的高分子,确立单体结构并把它们合成出来是关键。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攻关组在1959年合成出了单体原料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紧接着,他与所有成员又用6个月的披星戴月,经过多次聚合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的第一块氟橡胶——军工产品氟橡胶1号,并以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

1963年夏天,蒋锡夔带领研究团队转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继续开展氟塑料等产品的研制。在以国家工业需求为研究重心的同时,蒋锡夔始终坚持广泛阅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研究中的重要规律。

1972年后,蒋锡夔逐渐带领团队开展基础研究,一开始成立608组,1978年在608组基础上成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简称“十室”。之后的20年,蒋锡夔带领研究团队步入了基础研究的黄金时期,在有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有机分子的簇集与自卷及亲卤反应等许多领域做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20多年追求科学真理的旅程中,现实状况是艰难的。286万的投入用于20多年间,意味着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没有像样的设备。老式台扇、铁壳热水瓶、漏风的窗,令人感慨。与国际同类实验室无法相比,与中科院里不少实验室也无法相比。一个例子足见困顿:一间实验室遭遇无情大火,满屋子设备全部烧毁。课题组添不起荧光设备,只好到北京蒋锡夔老友佟振合院士的实验室“借光”,一借就是十几个春秋。但他们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蒋锡夔的严格也依然不变,一般动力学的自由基反转化率只进行到约10%,他却要求做到5%-95%。“检验我们实验结果的,将是时间。”他充满自信的说。

蒋锡夔主导的物理有机化学基础研究不以应用型和经济回报为首要研究目标,但是最终产生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蒋锡夔看来,重视基础研究,重视研究的深度和普遍性,将自然地推向应用。因而他坚持基础研究是“祖国的需要”,是“为祖国争光”。如果说初回国时开展的军工材料研究,还是一种个人研究方向服从于国家建设需求的选择,在物理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中,蒋锡夔则实现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长远需要之间的高度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蒋锡夔领导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持续支持。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和2001年,他的研究两次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2年,在连续4年的空缺后,蒋锡夔作为“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课题组的代表,接过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一最高奖项。“科学的动力是好奇心。”年近八旬、满头白发的蒋锡夔院士回答说,“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不是为了得奖”。

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为了给采访记者做参考,请研究所做个文字稿,可是书面采访回答中光公式和图表就十几个,更别说名词和术语,记者们看了都说“如对天书”,最后还得蒋院士亲自出面做解释。他77岁高龄,心脏和颈椎都不好,还是硬撑着讲了两三个小时。

宇宙产生大爆炸,产生了水和小的有机分子。有机分子和水不亲和,有自己相互聚集的倾向,这是细胞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导致了生命的出现。蒋老比喻说,就像油跟水,放到玻璃容器中油一层水一层,谁都看得见。而他们的工作就是从微观的角度,在大分子层面研究油和水是如何分开的,具体的条件是怎样的,可以说是用一种新的概念来解释细胞生成的最基本原理。

这样的研究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形成以及很多疾病的产生,将来很有可能由此产生很多新的药物,或者弄明白中药是如何起到治疗作用的。

蒋锡夔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好奇、爱美,这也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动力所在。但长期支撑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却不只是好奇。据统计,以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出成果的平均周期为14年。这说明,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还要有执着的追求,坚忍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科学总是在向黑暗的未知世界不停地探索,科学家总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摸索。

德育为先 大师风范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蒋锡夔院士形成了鲜明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这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提出了“有机整体、动态多因素分析”的科学思想,指出对具体问题或事实要进行动态的、多因素辩证分析和归纳、综合,绝不能主观地预先指定某一因素为“主要因素”。他还指出:“一位一流的科学家既要有坚持真理的决心,也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对于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固然要寻找更多的支持与旁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先去怀疑它,看看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去考验它,甚至推翻它,以及不要轻易下结论”等。

蒋锡夔院士认为一个科学家的“德”比“才”更重要,强调“以德为先”,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宗旨和言行标准。

提到蒋先生的大家风范,学生都能说出一堆的例子:他总是按住电梯门,让别人先走;蒋先生给我们改论文,连标点、拼写的错误都会改;蒋先生招生面试,一不问分数,二不考技术,先问品质——“你是来干什么的?你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来上海读研究生是为了上海的户口,或者出国,就要请你考虑考虑,这是非常不妙的!”这把学生问得一愣一愣的,但也因此让学生开始思考自己从事科研的动机和初衷。

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蒋锡夔也以徳和以真为本。他从不在背后说学生的不是,有意见都是当面提出。他教弟子最喜欢用一个“敢”字,告诉他们不要盲信权威,要敢于创新,敢于坚持科学真理,敢于自我否定。

“以德为先”、“以德为本”,这样的词语总是不断出现在蒋锡夔的言谈中。他把“德”归结为十个字:忠、诚、公、明、信、厚、谦、智、勇、恒。“忠”和“诚”是根本:“忠”就是要有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只有这样才会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诚”就是要诚实,实事求是。

他说:“我自觉内心充满着浩然正气。我做真人、说真话,从事科学也是为了追求真理。”他的学生回忆,先生常要我们“驳倒”他;能和老师顶的学生,他夸最有出息。

蒋锡夔用全部生命实践着“德”。一生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正如他的弟子在寄给他的贺卡中所写:先生所授治学之道,一生受用;先生所立做人品行,一生铭记。

“如果我们把理想看作一个梦,那么,我的一生从幼到老,就是对这样一个梦的追求:热情追寻真理、美和高尚的品德,热烈地希望自己能为祖国的昌盛做出贡献。”蒋锡夔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之旅。

作为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蒋锡夔院士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爱国情怀、科学思想、研究方法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寂寞的科研精神必将深深影响和激励着青年一代,继续追寻他的脚步,勇攀科学高峰。

参考文献:

[1]王丽媛.蒋锡夔:国家需求与个人选择[J].今日科苑,2019(02):35-42.

[2]赵新,黎占亭.求真爱美,以德为魂:纪念蒋锡夔院士[J].科学通报,2017,62(36):4323-4325.

[3]黎占亭,王璐.蒋锡夔研究员及其在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领域的成就[J].化学进展,2009,21(06):1075-1079.

[4]许琦敏,李婷.好奇的追梦人[N].文汇报,2006-03-24(005).

[5]杨格.蒋锡夔院士的思维旅程[J].中国民族,2003(08):37-38.

[6]科技前沿的完美人生——记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蒋锡夔[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3(02):12-14.

[7]曲志红,邱红杰,张学全.蒋锡夔:“科学的动力是好奇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3/03/01(006).

[8]爱的奉献──记中科院回族院士蒋锡夔[J].民族团结,1995(0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