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空巢”综合征是指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家庭就成了“空巢”。老年人生活在“空巢”环境下产生被分离、舍弃的感觉而出现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的症状,甚至出现悲观、抑郁、焦虑情绪,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障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1、老年“空巢”综合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老人自身机体功能下降。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老化,各种疾病明显增多,自身疾病的痛苦及活动能力的受限,与老年“空巢”综合征形成恶性循环。
(2)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老人处于独居状态之中,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心理产生不可调和的失落感、挫折感。
(3)离退休因素。部分老年人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
(4)心理行为因素。心境抑郁、行为退缩的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重新设计晚年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老年“空巢”综合征有哪些行为表现?
(1)精神空虚,对生活缺乏热情。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无规律的生活,无法很快适应,进而产生抑郁、悲观、无助、失落、空虚等情绪。
(2)孤独、悲观、交往少。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行为上疏于同他人交往,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消化不良、心慌气短等症状,有的甚至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躯体疾病。
3、如何避免老年“空巢”综合征的发生?
(1)老年人应在子女生活独立之前注意调整日常生活的模式和规律,以便适应即将临近的“空巢”家庭生活。
(2)老年人在孩子“离巢”后要增强夫妻间的情感,互相关心。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文体社交活动,并保持同亲友之间的往来,增加社会支持,排解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情绪。
(3)子女应常回家看望和照顾父母,多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了解和满足老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4、独居老人如何远离“空巢”综合征?
(1)加强自我心理调适,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情绪稳定、乐观,精神愉悦,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老年人的衰老及无用感。
(2)独居老人应积极地正视“空巢”。把子女长大“离巢”看作是自己的成就,把独自生活当作锻炼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机会,善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3)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扩大社会交往,丰富精神和社会生活。
(4)正视现实,发挥余热。老年人经验多、阅历深,离退休后可在单位或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但有益于社会,也有利于减少老朽感、颓废感和空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