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犹如湖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湖面辽阔无垠,湿地生态多样。这片广袤的湖面与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各类候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与觅食天堂。洞庭湖不仅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更是它们心中无可替代的乐园。每年,数以万计的候鸟从遥远的北方翩然而至,它们在此栖息繁衍,为洞庭湖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这些候鸟不仅是天空中迁徙的使者,更是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灵魂。当它们在湖面上翱翔时,阳光洒在羽翼之上,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绚丽画卷。洞庭湖的生态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从轻盈灵动的红嘴鸥、纯洁高雅的白鹭,到优雅神秘的黑天鹅、高挑挺拔的灰鹤,各种候鸟在此欢聚一堂,共同编织出一幅物种丰富的生态美景。它们在湖畔悠然自得,于湿地草丛间自由穿梭,鸣叫声与翅膀的拍打声交织在一起,宛如演奏着一曲悠扬动人的自然交响乐,令人沉醉其中。
红嘴鸥(图片来自网络)
红嘴鸥,红嘴鸥,洁白羽毛飘呀飘,
湖上飞舞多自在,轻盈身姿真美妙。
红嘴巴,亮晶晶,好像宝石闪呀闪,
天空湖面任你游,快乐歌声传四方。
拍拍翅,点点头,和风细雨做朋友,
洞庭湖畔是家园,幸福生活乐无边。
红嘴鸥是鸥科、彩头鸥属鸟类。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体长37至43厘米,翼展94至105厘米,体重225至350克,寿命约32年。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脚和趾赤红色,冬时转为橙黄色;爪黑色。虹膜暗褐色,喙和脚深红色。
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殖期在每年4至6月,常成群营巢于湖泊、水塘等岸边苇丛中,以枯草筑浅碗状巢。窝卵数通常3枚,卵绿褐色带黑褐斑,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至26天。
红嘴鸥分布广泛,分布在北美地区、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部地区,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红嘴鸥夏羽:头至颈上部咖啡褐色,羽缘微沾黑,眼后缘有一星月形白斑。颏中央白色。颈下部、上背、肩、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下背、腰及翅上覆羽淡灰色。翅前缘,后缘和初级飞羽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侧黑色,至近端转白色,内侧灰白色而具灰色羽缘,先端转黑色。第2-4枚初级飞羽外侧白色,内侧灰白色,具黑色端斑,其余飞羽灰色,具白色先端。嘴暗红色,先端黑色。
冬羽:头白色,头顶、后头沾灰,眼前缘及耳区具灰黑色斑,嘴和脚鲜红色,嘴先端稍暗。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翼前缘白色,翼尖的黑色并不长,翼尖无或微具白色点斑。第一冬鸟尾近尖端处具黑色横带,翼后缘黑色,体羽杂褐色斑。与棕头鸥的区别在体型较小,翼前缘白色明显,翼尖黑色几乎无白色点斑。虹膜褐色。眼周有白色羽圈;下背、肩、腰及两翅的内侧覆羽和次级飞羽均为珠灰色,飞羽先端近白;上背、外侧大覆羽和初级覆羽均为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白色,内外翈边缘及先端黑色;第2-5枚飞羽的黑色外缘逐渐减小,内翈渐转为深灰色,内缘及羽端仍为黑色;第8枚飞羽深灰色,仍具黑色内缘,羽端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均为纯灰色;体上余羽纯白。脚和趾赤红色,冬时转为橙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
【栖息环境】红嘴鸥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水库、河口、渔塘、海滨和沿海沼泽地带。也出现于森林和荒漠与半荒漠中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常成小群活动。冬季在越冬的湖面上常集成近百只的大群。或在水面上空振翅飞翔,或荡漾于水面。休息时多站在水边岩石或沙滩上。也飘浮于水面休息。有时也出现于城市公园湖泊。
红嘴鸥(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习性】
迁徙:2019年11月,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与昆明鸟类协会专家组成的科考队近日发现了一条新的红嘴鸥迁徙路线。沿着这条迁徙路线,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每年春季飞越中俄蒙边境,最终抵达俄罗斯的维柳伊河河畔进行繁殖。科研人员还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发现了一条红嘴鸥不同以往的迁徙路线:一部分红嘴鸥不像以往一样向西或向北飞往贝加尔湖或蒙古国西部,而是向东北方向继续迁徙,途经中俄蒙边境,在呼伦湖进行停留后,继续向北迁徙,最终到达俄罗斯的维柳伊河河畔。红嘴鸥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为夏候鸟。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为3-4月。秋季于9-10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
行为:常三五成群活动,在海上浮于水面或立于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或于其它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群上作燕鸥样盘旋飞行。于陆地时,常停栖于水面或陆地上,以鱼虾、昆虫为食。在有些城镇相对温驯,人们常给它们投食。
食性: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蝇、鼠类、蜥蜴等小型陆栖动物和死鱼,以及其它小型动物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