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特征
草质缠绕藤本。茎左旋,在分枝或叶柄的基部有时具短刺。单叶互生,盾形,叶面常有不规则块状的黄白斑纹,边缘浅波状,基部心形或截形。花雌雄异株或同株:雄花序穗状,雄花2~3朵簇生,花被紫红色,雄蕊6枚;雌花序总状穗状。蒴果干燥后呈蓝黑色。种子栗褐色,四周围以薄膜状翅。
生长环境与产地分布
盾叶薯蓣分布在海拔100~1500米的河谷、山地、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边缘或稀疏的常绿灌木林内。喜光,主要分布在光照充足的向阳坡面,要求年日照时间为1750~2000小时。喜温暖,不耐严寒,最适宜生长气温为16°C~18°C。水分状况对盾叶薯蓣的分布和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其分布区全年降水量在750~1500毫米之间,在湿润土壤环境中生长旺盛,分布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各种类型土壤中均能生长,但主要生长在近酸性的山地棕壤和山地黄壤等腐殖质深厚的土壤中。野生状态下的盾叶薯蓣皂苷元含量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盾叶薯蓣分布于东经98°53'~112°50'、北纬23°42’~34°10范围内,三峡地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城口、开县、丰都、武隆、南川等区县广泛分布,三峡地区大宗地产药材,其中城口栽培面积最大,为700平方公里。黄姜每年收购量在100万千克以上,最高收购量在1992年前后达1000万千克以上。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盾叶薯蓣系我国传统习用中草药,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有记载。同时,盾叶薯蓣为我国特有的薯蓣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三峡地区是全国盾叶薯蓣资源重要分布区。盾叶薯蓣具有良好的栽培特性,我国从20 世纪 70年代开始进行盾叶薯蓣栽培试验并取得成功,我国种植面积达50万亩左右,重庆周边的四川、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等省都在大力发展盾叶薯蓣的人工栽培,三峡地区城口县有栽培。我国盾叶薯蓣生产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即景盛期、高峰期、低迷期、复苏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盾叶薯人工种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盾叶薯蓣种植达到景盛期;2003年由于薯蓣皂素的价格一路飙升,盾叶薯蓣、薯蓣皂素生产达到高峰期,此时全国薯蓣的种植面积达到133.3万公顷,远远超出全国最佳种植面积,全国薯蓣皂素的产量也超过世界总需求的3~4倍;2003~2006年皂素生产处于低迷期,价格接近冰点;经过几年的市场整合,技术含量低的小企业纷纷倒闭,2003年之前生产的薯蓣皂素逐步被市场消化,薯皂素价格回升,盾叶薯种植户的信心得以恢复,盾叶薯蓣、薯蓣皂素生产进入复苏期。目前,全国盾叶薯蓣栽培面积稳定在40万~50万亩,薯蓣皂素的产量稳定在2000吨/年以上,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一直畅销美、德、法、日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盾叶薯蓣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即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盾叶薯蓣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痈疖早期末破溃、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软组织损伤、蜂螫虫咬等症,多为外用。
以上内容摘自余甘霖、沈力主编的《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仅作为学习研究交流使用,严禁转载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