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西鹌鹑

岳阳市科技馆李昶澄
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收藏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犹如湖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湖面辽阔无垠,湿地生态多样。这片广袤的湖面与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各类候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与觅食天堂。洞庭湖不仅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更是它们心中无可替代的乐园。每年,数以万计的候鸟从遥远的北方翩然而至,它们在此栖息繁衍,为洞庭湖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这些候鸟不仅是天空中迁徙的使者,更是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灵魂。当它们在湖面上翱翔时,阳光洒在羽翼之上,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绚丽画卷。洞庭湖的生态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从轻盈灵动的红嘴鸥、纯洁高雅的白鹭,到优雅神秘的黑天鹅、高挑挺拔的灰鹤,各种候鸟在此欢聚一堂,共同编织出一幅物种丰富的生态美景。它们在湖畔悠然自得,于湿地草丛间自由穿梭,鸣叫声与翅膀的拍打声交织在一起,宛如演奏着一曲悠扬动人的自然交响乐,令人沉醉其中。


西鹌鹑(图片来自网络)

小小西鹌鹑毛茸茸,

草地里蹦跳乐融融。

短翅膀扑闪嗖嗖风,

咕咕叫唤找朋友同。

黄嘴巴啄食忙不停,

小脚丫踏草步步轻。

夕阳西下回到家中,

梦里头还在咕咕鸣。

西鹌鹑:是雉科、鹌鹑属的物种。体长18厘米,体小而滚圆,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紧贴皮黄色项圈。皮黄色眉纹与褐色头顶及贯眼纹成明显对照。雌鸟亦有相似图纹但对照不甚明显。

常成对而非成群活动。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溪边及山坡丘陵一带,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的莎车、裕民等地至东部的罗布泊,越冬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有时也到云南西北部的中甸。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西鹌鹑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未经批准私自捕捉、饲养是违法。

【形态特征】

西鹌鹑雄性成鸟(夏羽):额部几全为栗黄色头顶、枕部和后颈黑褐色,羽端深栗黄色;中央具一条狭窄的白色冠纹。眉纹白色,从前额后达颈部;眼圈,眼先和颊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为浅的黄栗色,具黄白色羽干纹;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两端尖的浅黄色羽干纹;内外翈具黄褐色波状细横斑;肩羽亦然。两翅大部为带淡黄的橄榄色,杂以黄白色横斑;第一初级飞羽外翈狭,缘以淡黄色,其它初级飞羽的外翈均具浅赤褐色波状横斑;次级飞羽的内外翈亦具同色横斑,向内转浅。尾羽黑褐色,白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额头侧及颏具白而略带浅黄色的羽干纹和羽缘,并具赤褐色横斑。颏、喉和颈的前部赤褐色,颊部和眼先的赤褐色连在一起;从颈部开始,伸出一个黑褐宽条,沿中线至喉部中央,扩大成黑褐色锚状纹,两侧向上延伸,几与耳羽连接。上胸灰白沾栗,羽干白色;颈侧和胸侧黑褐,杂以栗褐色,并具明显的白色羽干纹;两胁栗褐,杂以黑色,具更宽的白色羽干纹;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灰白。

西鹌鹑雄性成鸟(冬羽):从头顶至后颈前部,栗黄色羽缘较夏羽为宽,黑褐色大都被遮盖着。背部前为浅黄褐色,向后大都黑褐色,黄白色羽干纹较夏羽发达;翅和尾的羽色几与夏羽相同。颏及喉部上方的羽片变长,末端变尖;此两部的羽片白色,杂以栗色;颏及喉部中央具一个不明显的褐色锚状纹,两侧翘起部分转为黑褐色,直达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颈与上胸交界处有一浅栗黄色圈(中央约6毫米宽);上胸浅黄色;具白色羽干纹。两胁白,杂以栗黄色的宽阔纵纹,并具黑褐和浅黄色相间的横斑;腹白色。

西鹌鹑雌性成鸟(夏羽):与雄鸟冬羽相近似,但颏和喉的羽不变长,羽端圆形,浅灰黄色;颈侧亦浅灰黄色,羽端黑色;上胸黄褐色,具左右并排的黑斑,或连成黑色纵斑块。

西鹌鹑雌性成鸟(冬羽):与雌鸟夏羽相近似,但颏和喉上方的羽片变长,羽端变尖,亦浅黄色。背部黄褐色增多并加深。上胸斑点黑褐,而沾栗褐色。胸侧和胁部黄褐色增多,具宽阔的白色羽干纹,黑褐色几乎消退。虹膜红褐色;嘴角蓝色;跗蹠部淡黄色。

【大小量度】

【栖息环境】

鹌鹑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泽、湖泊、溪流的草丛中生活,有时亦在灌木林活动。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属于地栖性鸟类,性善隐匿,平时喜欢潜伏于草丛或灌木丛间,或在其中潜行。

【生活习性】

西鹌鹑是一种候鸟,常栖居于气候温暖的地方,是稚科中迁徙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种,翼羽短,不能高飞、久飞,往往昼伏夜出,喜夜间迁徙群飞,迁徙时多集群。日本农林部曾有人给一些野鹑带上特殊标记,然后放回自然界去。以调查其活动情况,结果证实了鹌鹑的趋温性。中国国内两种野生鹌鹑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内蒙古东部繁殖,然后向南迁徙越冬。根据初步的调查与考证,两种野生鹌鹑的南迁路线可能有三条:从内蒙古和新疆直接南迁,分别到达辽宁、河北黄河沿岸和西藏吕都地区越冬;从昌都地区绕青藏经四川、陕西、河南一带继续南迁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昌都地区经云南、贵州迁至东南沿海地区。每年3-4月份迁飞回新疆、内蒙古等地繁殖。迁飞距离在400-1000千米左右。当然也有留在当地繁殖或局部迁移的鹌鹑喜欢在当地温暖、湿润的水草上筑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动。除迁徙时外,一般很少起飞,飞行时呈直线,常贴地面作直线低空飞行。叫声为响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节哨音,常在清晨、黄昏或夜晚时鸣叫。被驱赶时发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底离开繁殖地。迁徙时成群,多在夜间进行,白天则躲在草丛,灌丛中休息。《本草纲目》中就有:“其田圩,夜则群飞,昼则草伏”的记载。它们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评论
科普员赵鹏
太师级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犹如湖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湖面辽阔无垠,湿地生态多样。这片广袤的湖面与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各类候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与觅食天堂。洞庭湖不仅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更是它们心中无可替代的乐园
2024-12-26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4-12-25
高宏图
少傅级
学习中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