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探寻澳门历史城区的时代印记

科普时报
原创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2024年12月20日,澳门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

作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澳门回归后已经深深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为指引,社会稳定祥和,文化气韵深厚而多元。

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往返于内地与澳门,每一次漫步在澳门的大街小巷,总能在别致的建筑与熙攘的人群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律。这种韵律,蕴含于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之间,镌刻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中。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庙一堂,皆是时光馈赠的文化记忆片段,也是澳门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活力的真实写照。

澳门历史城区以旧城一带为核心空间,依赖相邻的街巷、广场联结而成,其中包括20多座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中西建筑。这些建筑或是飘散檀香的中式庙宇,或是高耸庄重的天主教堂;既有岭南风韵的民居院落,也有欧式情调的楼宇。每当我在清晨或傍晚时分散步,耳畔传来的粤语闲谈和葡语悄声,弥漫在空气中的中式茶香和西式咖啡沁香,都使人仿佛在经历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对话。

伫立在西南端的妈阁庙古朴庄严,静静守望着港湾的潮汐。妈阁庙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以奉祀海神妈祖而闻名。庙宇依山而筑,布局错落,石阶蜿蜒而上,每一殿、每一阁都保留着传统建筑的细腻与匠心。清晨,常见当地居民前来上香祈愿,袅袅檀香烟与轻拂的海风相混,空气中弥散着独特的宁静与温暖。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信仰,使妈阁庙得以在数百年风霜中依然神韵不减。

据传,葡萄牙人当年踏足澳门之时,正是从妈阁庙前登陆——“Macau”之名由此而来。这样的历史渊源,不仅标记了地名的诞生,也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起点和源泉。妈阁庙所代表的,是中国沿海信仰体系的根脉,更是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回响。回归以来,澳门积极弘扬妈祖文化,每逢妈祖诞辰纪念日更有热闹非凡的庆典,让古老庙宇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鲜明的文化生命力。

如果说,妈阁庙是这片城区内中式传统文化的鲜活底蕴,那么大三巴牌坊,则是西方宗教与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的壮美烙印。

大三巴牌坊是昔日圣保禄大教堂的前壁遗存,其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初。当年,耶稣会士将欧洲文艺复兴风格与东方元素融汇于这座教堂的建筑设计中,使其成为远东地区最宏伟的天主教堂之一。时光流转,1835年的一场大火将宏伟的教堂几近化为灰烬,仅余独自矗立的前壁石刻,形似中国牌坊,于是俗称“大三巴牌坊”。

伫立于此,抬头仰望那高约27米的花岗岩构件,五层分布的精美雕刻把欧洲宗教图像与本地特色融为一体,顶部的十字架凝视湛蓝苍穹。夕阳西下,余晖柔和地打在牌坊之上,将冰冷的石刻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许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在此驻足静观。我曾观赏这里举办的文化展演——灯光下的牌坊化身为巨大银幕,映照中西方艺术的交织,而音乐声、舞蹈姿态、流转光影,都让这座遗迹焕发出跨时代的勃勃生机。大三巴牌坊早已超越废墟与残垣的身份,成为澳门人的精神地标,见证着城市在中西交融中重生、壮大。

自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对历史城区的保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一方面,以立法和规制为基础,对包括妈阁庙、大三巴牌坊在内的历史建筑进行精心修缮、定期维护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着力于整体风貌与文化生态的统筹规划,使这片城区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舞台。伴随国家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一国两制”为澳门的文化生态输入持续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澳门历史城区将愈发巩固其世界文化遗产地位,不断织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巧妙关联,将融合与传承的内核推向新的高度,让澳门这颗南海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陈柳岐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评论
科普66f2c7348fb38
举人级
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