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透析患者常被视作身体孱弱、需卧床静养的群体。然而,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恰当运动对透析患者益处多多,能改善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但这其中存在不少误区,亟待厘清,助患者走上科学运动之路。
误区一:透析患者只能卧床,运动是“禁区”
长久以来,“透析就该静卧养病”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患者与家属认为,肾脏功能不佳、依赖透析维持生命,身体极度脆弱,稍一活动便会不堪重负,加重病情。实则不然,适度运动对透析患者而言,是一味“良药”。
正解:透析治疗虽替代部分肾脏排泄功能,可长期卧床、缺乏运动,会致肌肉萎缩无力,身体代谢减缓,心肺功能下降,还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有临床案例显示,一位45岁透析患者,起初因担忧运动风险,卧床超3个月,结果肌肉量锐减,连起身站立都困难,日常活动严重受限。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运动,肌肉力量逐步恢复,精神状态与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
国际肾脏病学会发布指南指出,透析患者在身体允许前提下,规律运动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血管功能、提升心理状态。当然,运动需结合自身状况、与医护充分沟通规划,绝非盲目、激进为之。
误区二:运动项目随意选,无需考量身体特殊性
透析患者身体特殊,肾脏功能失常、内环境不稳定,并非所有运动项目皆适宜。像马拉松、高强度力量训练这类对体能、代谢、心肺要求极高项目,极易引发疲劳、脱水、电解质紊乱,加重肾脏与心脏负担。
正解:比较适合的运动项目,首推散步。它强度低、易开展,可在小区、公园等平坦场地进行,每次20 - 30分钟,依自身耐受调整步伐快慢、距离长短,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腿部肌肉力量。还有太极拳,动作舒缓、讲究呼吸配合,一招一式在动静转换间,调节身心节律,增强身体柔韧性与平衡能力,每周练习3 - 4次,每次30分钟左右,很受透析患者青睐。
对于年轻、身体素质稍好且病情稳定患者,骑行是不错选择,选择平坦、车流量少路线,骑行速度适中,既能锻炼心肺,又可欣赏风景、愉悦心情,但要留意防晒与补水,骑行时长控制在1小时内,避免过度疲劳与脱水。
八段锦同样适合透析患者,其动作古朴典雅、刚柔并济,通过拉伸、扭转、屈伸等动作,能有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每次练习全套功法耗时不长,却能周身锻炼到位,坚持练习对改善身体状态效果显著。
误区三:运动时间随心所欲,不讲究时机
透析患者运动时间安排至关重要,绝非想动就动。透析治疗前后短时间内,身体处于特殊状态,此时运动易引发不适。透析前,体内毒素、多余水分积聚,电解质失衡,运动可能加重失衡状况,导致头晕、心慌等症状;透析后,身体刚经历体外循环、血液成分调整,较为虚弱,立马运动不利恢复,甚至引发低血压、肌肉痉挛。
正解:理想运动时间,应选在透析治疗间隔日,身体状态相对平稳时段。比如每周一、三、五透析患者,可将运动安排在周二、周四,每次运动选在饭后1 - 2小时,避免餐后立即运动致胃肠不适,也防止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且早上不宜过早、夜晚不宜过晚,以免气温、光线不佳影响安全与运动效果。
此外,季节更替、天气变化时,运动时间也要灵活调整。夏季高温,宜避开烈日当空时段,选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冬季寒冷,午后气温稍高时段运动更为适宜,减少寒冷对身体刺激与不良影响。
误区四:不关注运动强度,“用力过猛”或“敷衍了事”
运动强度把控是透析患者科学运动关键环节。强度过大,身体“吃不消”,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极度乏力等,损害健康;强度过小,则难以收获运动益处。
正解:判断运动强度有技巧,“自觉疲劳分级量表”实用,运动中感觉稍累、还能与人正常交谈,属适宜强度;若气喘吁吁、说句话都费劲,便是强度超标。还可参考心率指标,最大心率(220 - 年龄)×(50% - 70%)范围较安全,如50岁患者,运动时心率维持在85 - 119次/分钟合适。初次运动从低强度起步,随体能提升、身体适应,再谨慎调整,步步为营。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强度还需结合自身基础疾病状况衡量。若伴有心血管疾病,强度应再适度降低,运动中一旦出现心悸、胸闷加重等不适,务必立即停止,及时就医检查调整运动方案。
误区五:忽略运动前后准备与防护,埋下隐患
透析患者运动前后准备与防护工作,如同“安全锁”,不可或缺。运动前,热身务必到位,像活动手腕脚踝、弓步压腿、高抬腿等简单动作,做5 - 10分钟,能唤醒肌肉、预热关节、提升心率,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正解:运动装备要适配,选舒适运动鞋,提供足弓支撑、防滑耐磨,防摔倒扭伤;着装宽松透气,助散热排汗。运动后,拉伸放松不可少,静态拉伸肌肉群,每个动作保持15 - 30秒,助消除肌肉疲劳、缓解酸痛、减少运动后肌肉紧绷僵硬,促进身体恢复至平稳状态。
运动过程中,随身携带水壶,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若在户外,备好遮阳帽、防晒霜,避免晒伤。同时,身上可佩戴紧急联系卡,标注病情、常用药物、家属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以防突发意外能及时获得救助。
误区六:缺乏长期坚持与效果评估,半途而废
有的透析患者起初热情满满开启运动计划,但坚持几周未见明显效果,或因惰性作祟,便半途而废,这实在可惜。科学运动对透析患者改善是渐进且持续积累过程,短期难现“奇迹”。
正解:应制定长期运动规划,以月、季为单位设立小目标,如本月增加肌肉力量使蹲起次数增多,下季度能延长散步距离等,定期与医护沟通,借助专业仪器评估身体成分、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指标变化,依据结果优化运动方案,持之以恒,方能收获运动带来的健康红利。
透析患者科学运动之路,需打破重重误区“枷锁”。从摒弃错误观念、精选运动项目、把握时机、调控强度,到做好全程防护与长期坚持,与医护携手定制方案、定期评估调整。唯有如此,方能在运动助力下,改善身体机能,重拾生活信心,为透析生活注入活力与希望,拥抱更优生命质量。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科学运动为健康续航。
本文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肾脏病科血透室 刘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