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连刺参原种场科普教育基地 2024年工作总结 2025年工作计划

大连刺参原种场
原创
传播海洋知识,科普海洋文化,推广海参育种育苗技术成果。
收藏

2024年工作总结

(一)科普工作开展情况

1.全国性科普主题活动

l “#千万IP创科普‘辽参’科普宣传季”活动。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大连刺参原种场为背景,以科普知识为主线,辽参产业发展为依托,发布了一系列科普视频,全面介绍辽参发展历史、科学知识等内容,累计发布视频70余个,获得点赞10w+。该活动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有效提升了辽参文化的传播范围和科普知识的普及程度。

l 契合全国活动主题“千馆展览探未来”,开展了“海参博物馆”系列主题活动。活动包括全球海参标本特色展,重新设计并张贴标本展板,展示国内外百余种海参标本,并详细介绍其名称、品种、产地、生长环境、体貌特征、习性、营养及经济价值;智慧渔业远程监控系统正式上线,实现养殖现场远程实时监控、照片定时抓拍、视频存储与回放等功能,提高了养殖管理效率和安全性;探秘辽参“全生命周期”主题展,从海参的生命起源、分类、文化以及行业动态进行科学普及,弘扬海参文化。

l 专题讲座:邀请了渔业专家侯林教授以及大连海洋大学马永生副教授等多位专业人士,举办了《海洋生物育种科技》和《海参营养加工与品质稳态化技术研究》两场专题讲座,并签署了海参加工技术开发协议。

l 科技下乡活动:科普基地在海参养殖季节,派出科技小分队深入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户提供关于海参育苗和养殖技术的培训指导。

2.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

l 出版了《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海参产业标准化发展报告》等行业专著,深入挖掘和整理海参行业相关数据,挖掘海参产品价值,提升行业关注度,促进海参行业全面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全面了解辽参的文化窗口,在传承和弘扬辽参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l 制作了一系列科普视频,如海参养殖技术讲解、海参美食制作教程等,总时长达到3小时,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传播量总计达到10万次。这些视频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讲解,向公众普及了海参养殖、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受到了广泛欢迎。

l 设计制作了科普海报、宣传册等其他科普作品,数量达到33个,在科普展览、社区宣传等活动中发放,传播量达到3000份。海报和宣传册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海参的特点和科普知识要点,方便公众快速获取信息。

3.科普展览与受众参与

举办了海参科普展览,展览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展览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演示、图文介绍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了海参的生态系统、生长周期、营养价值以及加工工艺等内容。展览期间,接待受众人次达到3000人次,其中包括行业专家、政府机构、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海参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通过展览,公众对海参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提升了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意识。

4.科普平台运营

入驻“科普中国”和“全国科普日”全国平台,开设了科普号“大连刺参原种场”。积极上传各类科普资源,包括科普文章、图片、视频等。通过两大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基地科普工作的知名度和传播效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海参科普知识。

5.科普经费投入

2024年度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科普经费投入56万元,主要用于科普活动组织、科普资料制作、专家聘请、场馆设施维护等方面。为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高质量举办和科普资源的持续更新。

(二)工作亮点与创新

1. 科普形式创新

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季活动,结合当下热门的短视频形式,以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公众关注,打破了传统科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科普知识更快速、广泛地传播。

推出智慧渔业远程监控系统展示,让公众直观了解现代渔业养殖中的科技应用,将抽象的科技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展示,增强了公众对科技与产业结合的认知。

2.科普与产业融合

在科普活动中融入辽参产业发展内容,如在“#千万IP创科普‘辽参’科普宣传季”中,不仅介绍辽参科学知识,还展示辽参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促进科普与产业相互推动。

依托基地的产业资源,开展“科技小分队下乡”——海参养殖技术培训等活动,将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直接传授给养殖户,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科普的实用性。

3.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

春播秋收两大农业时间节点,邀请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以及地方各级媒体走进基地进行深入报道,全面、准确的输出科普内容,提升基地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问题与挑战

1. 科普资源整合不足

虽然制作了多种科普作品,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不足。科普图书、视频、展览等资源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和整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科普资源体系,影响了科普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不同平台发布的科普内容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难以引导公众进行深入的系列学习。

2. 科普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科普工作涉及海洋生物学、养殖技术、食品科学等多个领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良好沟通能力的科普人才。目前基地的科普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专业背景单一,缺乏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开展复杂科普活动和解答公众多样化问题时存在一定困难。比如在面对公众关于海参营养价值与现代医学研究结合的问题时,难以提供全面、深入的解答。

(四)改进措施

1. 优化科普资源管理

建立科普资源管理平台,对现有的科普图书、视频、展览等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共享共用。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科普资源推送方案,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制作科普知识套餐,将相关的图书章节、视频内容和展览亮点进行组合推荐。

2.丰富科普展陈内容

棒棰岛科普基地位于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具有开展科研宣教工作的基础条件。棒棰岛与保护区管理局签署《科研共建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与传播,提升公众对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保护区提供岩石、植物和海洋生物标本及图文简介,供科普基地开展展览、宣传及相关文化教育活动。

3. 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与引进

制定科普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邀请专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和科普技能培训,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科普能力。同时,积极引进海洋生物学、教育、传媒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充实科普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为科普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比如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科普团队。

2025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 进一步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扩大科普活动的覆盖范围,使年度受众人次增长10%以上。

2. 加强科普品牌建设,丰富品牌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科普品牌。

3. 完善科普资源体系,整合更多优质科普资源,创作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提高科普资源的传播量和利用率。

4. 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科普人才,提升科普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二)重点工作安排

1. 深化品牌科普活动

l 持续开展“#千万IP创科普‘辽参’科普宣传季”活动,增加视频内容的多样性,除了知识讲解,还可以制作科普短剧、趣味实验等,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预计活动传播量增长15%以上。

l 举办“海参文化节”,活动内容包括海参美食节、海参文化展览、海参养殖体验等,全面展示海参文化的魅力,预计活动参与人数达到5000人次以上。

2. 拓展科普合作与交流

l 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科普项目和活动。计划与大连海洋大学、黄海所等机构合作举办“海参科普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海参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技术,促进国际间的科普经验交流与合作。

l 积极参与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科普展览、科普论坛等活动,展示基地的科普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的科普理念和方法,提升基地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加强科普创作与传播

l 不断更新展教内容,持续推出专业性的海洋生物科普书籍,内容涵盖海参养殖新技术、海参营养价值深度解读、海参文化传承等方面,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对海参知识的需求。

l 制作80个高质量的科普视频,并计划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增强视频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科普视频的传播量和影响力。

l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海参科普知识智能问答系统,嵌入基地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为公众提供24小时在线的科普咨询服务,提升科普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

l 与国家级、省市级新闻媒体保持沟通,在海参养殖重要节点进行全方位媒体宣传。

4. 提升科普基地建设与服务

l 优化科普展览设施,更新展览内容,增加互动体验项目,提升展览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建设海参生态模拟展示区,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海参的生存环境。

l 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招募和培训10名科普志愿者,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科普服务。

l 完善科普教育展廊的功能布局,增加实践操作区域,开展海参养殖模拟实验、海参美食制作实践等活动,让公众在实践中学习科普知识,提高科普教育的实效性。

(三)保障措施

1. 经费保障

合理安排年度科普经费预算,确保科普工作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拓展科普经费来源渠道。预计2025年科普经费投入增长20%,达到65万元以上,同时计划筹集社会支持科普经费10万元。

2. 人才保障

按照科普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设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普事业。

3. 评估与监督

建立健全科普工作评估机制,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科普活动效果、科普作品质量、科普基地服务水平等进行评估和考核。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科普经费使用合理、科普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