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扁平足有生理性扁平足和病理性扁平足之分,为避免二者混淆,给家长带来困惑,请仔细阅读此文,通过科普知识的了解可有初步的判断,具体还需请专业医生做出科学鉴别,指导防治,那如何区分呢?。
1.生理性扁平足
0-3岁,足弓并未形成,足部光滑富有弹性,足部骨骼70%为软骨,属于生理性扁平足。生理性扁平足在华人儿童中较为常见。弹性的脚弓会在站立及行走等负重状态时消失。当坐或卧时,脚弓会重现。随着足弓发育完成,此类情况常见会在十岁以后明显改善。统计显示,扁平足在国内各地区幼儿阶段时的检出率 高。幼儿扁平足大多为柔软型的生理性扁平足,即假性平足,少部分含病理性。
2.病理性扁平足
扁平足(flatfeet),也被称为平足畸形,此病症可能是因为先天或后天病因导致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韧带的功能不全,或骨骼结构异常,无法维持正常的足弓结构。扁平足发病率与年龄、性别、体重有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肥胖儿童的发病率较高。可分为先天性扁平足和后天性扁平足,后者也被称为获得性扁平足。
先天性扁平足和遗传因素有关,跗骨联合、副舟骨、先天性垂直距骨等先天骨骼畸形是致病因素,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患有扁平足,或可遗传给子女。后天性扁平足与胫后肌腱功能不全、骨与韧带的损伤、足骨与关节的病理性破坏、足部骨病、神经肌肉病变、功能性损伤、退行性变等有关。其中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是后天性扁平足最常见的病因。胫后肌腱就如同桥梁的悬拉索一样牵拉维持着足弓的正常形态,一旦胫后肌腱出现炎症或者退变,足弓的高度就会开始逐步地塌陷。可伴有足踝关节肿胀,或伴有拇趾外翻、后跟外翻或膝关节X型腿畸形等。只有病理性扁平足需要骨科医生的评估和治疗,一般生理性扁平足是不需要的。鞋子的选择对于防止扁平足畸形至关重要,为学童选鞋时,应选择适合尺寸、具弹性及透气的鞋,鞋底有效承托脚弓、防滑及吸震等功能也值得考虑。鞋底有效承托脚弓的鞋有助纾缓剧烈运动引起的足部疼痛及疲劳。(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