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评选出2024年度“十大临床突破”,它们将展示科研人员如何通过创新和努力,为人类健康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其中中国和美国团队各占到了4项,美国以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先进的医疗技术,仍在全球医学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尤其在基因治疗、再生医学等生物医学领域,逐步实现了全球领跑。
医生将猪器官植入人体
异种器官移植:开启生命新希望
在医学探索的漫漫征途中,2024 年 3 月 16 日成为了一个被铭记的日子。这一天,62 岁的美国人理查德·斯勒曼勇敢地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接受了全球首例活体的猪肾移植手术,而供体来自一只经过精心基因编辑的猪。术后的 51 天里,整个医学界乃至全世界都在屏息关注,令人欣喜的是,猪肾宛如一颗顽强的生命火种,始终稳稳地保持着功能,未曾出现丝毫排斥迹象,持续为斯勒曼的身体注入生机。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最终因一场与移植毫无关联的意外心脏事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但不可否认,这 51 天的存续已然创造了奇迹,为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
事实上,理查德·斯勒曼并非孤独的先行者。迄今,美国科学家团队已然在活体人类中完成了两例震撼世人的猪心移植以及三例意义非凡的猪肾移植。他们用一次次大胆的尝试,在人与动物器官的“跨界合作”道路上踏出坚实的脚印,不断积累着宝贵的数据与经验。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今年以来,异种大器官移植同样如同装上了高速引擎,进入了令人瞩目的加速期。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相继掷地有声地宣布,成功完成猪肾、猪肝的脑死亡人体移植试验。这些成果如同春笋拔节,彰显着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卓越实力与迅猛发展态势,也让全球患者看到了更多生的希望。
回首望去,器官移植领域一路走来荆棘遍布,而最大的“拦路虎”始终是器官短缺问题。全球每年约有 200 万生命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眼巴巴地盼望着器官移植能带来重生曙光,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只有不到 10%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一双双充满求生渴望的眼睛,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黯淡,无数患者最终只能抱憾离世。面对如此绝境,科学家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早在 2003 年,全球第一代“抗免疫排斥移植猪”应运而生,宛如黑暗中的第一缕曙光,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憧憬。此后的 20 余年里,全球科学家们跨越国界、携手攻关,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如今,更有团队踌躇满志地宣布,即将全面启动猪器官移植的临床试验,这无疑是向器官短缺困境发起的又一次强有力冲锋。
诚然,尽管当前异种器官移植已经取得了诸多突破,但前行之路依旧崎岖坎坷。免疫排斥反应宛如一座高耸的大山,横亘在成功的前方,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伦理争议、微生物感染风险等诸多难点有待一一攻克。然而,学界的信念坚如磐石,他们从未放弃那个宏伟而温暖的目标:有朝一日,让猪器官能够像标准化的“移植商品”一样,随时待命,满足所有需要器官移植患者的急切需求,让每一个濒危的生命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挣脱死神的枷锁,重新拥抱美好的新生。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承载着患者们对未来的无限期许,相信终有一天,异种器官移植将彻底改写器官移植的历史,为人类健康福祉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