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心肌梗死,很多人都产生恐惧感,觉得自己不能再进行任何运动了。其实不然,心梗患者可以通过科学的运动康复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心梗患者如何运动?
对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支架手术仅完成了心肌梗死治疗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脏康复。不恰当的运动会存在很多风险,比如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脏破裂,甚至引起心源性猝死。对于心肌梗死后患者要进行科学的运动康复治疗!
心肌梗死后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要分阶段进行:按照住院期、出院后早期、后期恢复期、终身维持期四个阶段划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每个阶段的“运动目标”和“训练强度”也各有不同。
住院期:心肌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24小时后可允许患者坐床边椅,进行腹式呼吸,进行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旁人协助下洗漱、进餐。在活动耐力范围内,要鼓励部分自理活动,以增加自我价值感,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
心肌梗死后第5~7天后根据病情可病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在旁人帮助下如厕、洗澡,试着上下一层楼梯等,直至在病房中,能够自如地完成进餐、剃须等生活料理。
出院后早期:出院后第1个月的活动量应保持在出院前的活动量。第2个月后活动量逐渐增加,如室外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快慢走等。无论做什么活动,都必须以不出现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憋闷、心率每分钟小于120次为原则。最佳方式是快慢结合步行,10~15分钟/次,3~4次/周。
后期恢复期:一般在出院后6~12周开始,持续3~6个月。患者可以在医学监护下锻炼(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的心脏康复中心),并继续接受营养、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咨询。
终身维持期:学会了正确的锻炼方法及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后,不再需要医学监护,只需终身维持健康状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定期接受随访。
目前主张心肌梗死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游泳、快步走、太极拳等。尽量避免无氧运动,如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潜水、肌力训练(长时间的肌肉收缩)等。如果有专业康复医师制订好运动处方,我们可以按照医师制订的运动处方执行,但是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气短、头晕或者其他不适感觉,应立即停止,避免过于“坚持”。
科学的运动康复,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所以我们要重视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