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组织管理方面构建起了一套完备的体系。有领导分管科普工作,建立起 “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全力抓” 的科普工作机制,这种分层式的管理架构,为科普工作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还设有专门的部门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其中公众教育与服务部具体牵头,全馆各部门、机构全面配合、协同发力,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值得一提的是,馆方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依据既定规划有条不紊地落实各项科普任务。同时,为保障科普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还精心制定了科普工作制度,设立了陈列展览委员会,出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管理办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学活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策展流程规范与研学活动管理办法,让科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为科普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馆方还制定了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对于在科普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无论是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机会上,还是物质奖励层面,都给予充分倾斜,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人员投身科普事业的热情。在科普服务基础工作上,对外开放天数达 300 余天,年均接待观众 250 万人次,除展厅教学场地外,另有 800 余平方米教学场地分布于特定楼层,设施设备齐全。场馆和设备持续升级更新,新增如 “白鹤梁水下 VR”“老城门 MR” 等前沿体验设备。本年度科普活动精彩纷呈,在馆内开展的科普研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年均超 500 场次,“走出去” 的科普活动场次众多,仅 2023 年系列节点的流动送展、教育活动就惠及群众 46.32 万人次。重要主题日活动有序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国文化遗产日” 期间科普教育年均 700 余场。网络媒体平台建设成果显著,建有科普网站,官方微信发布 862 条原创文章,浏览量达 1750 万人次。科普人员数量充足,专职 15 名、兼职超 300 人,年均投入科普经费 50 余万元,全方位推动科普工作迈向新高度。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始终将服务公众作为核心要务,积极履行科普职能。在开放服务方面,本馆全年对外开放天数达300余天,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充裕的参观学习时间。年均接待观众数量稳定在250万人次。 科普场所建设上,除展厅内既定的教学区域外,其余辅助教学场地合计800余平方米,它们分布于馆内多个楼层,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为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筑牢了硬件基础。 场馆设施的迭代升级更是本馆的重点工作之一。近期,我馆投入资源,完成了一系列设备更新,新增“白鹤梁水下VR”“老城门MR”“三峡侏罗纪数字体验”“一梦大唐数字体验”等前沿体验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科普展示的趣味性与沉浸感,助力观众打破时空限制,深度领略历史文化的魅力,相关照片附后。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2024 年博物馆共计举办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承接青少年科普研学、社会实践等青少年科普活动 28 余场次;针对热点科技问题组织公众科普报告、专家科普讲坛等活动年均 15次。活动数量约 515 个,参与人数未明确汇总统计,但科普活动惠及人次众多,如各类教育活动年均惠及 150 万人次。
2024 年共计开展科普流动送展约 800 场次,在春节、文化遗产宣传月、国庆节等节点多次开展科普流动送展活动,输送 12 部展览至 19 个区县巡展 762 场,开展教育活动 398 场,发放书籍及宣传资料逾万份,惠及群众 46.32 万人次 。活动数量约 4000 + 762+398 个,参与人数约 46.32 万人次。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广泛深入开展 “我们的节日”“中国文化遗产日”“5・18 国际博物馆日” 等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2024 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课程)年均 180余场,教育惠及 50 万人次 。
我馆建有专门的科普网站,通过各种官方微信、微博等持续传播科普图文、 视频、书籍、课程、展教器具等 ,官方微信发布原创文章 862 条,自媒体平台及网上展览浏览总量约 1750 万人次。
五、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我馆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为 50 余万元。共有 35 名科普人员,其中专职科普人员 15 名 ,博物馆具有科普专兼职人员 300 余人,常年服务 100 余人。
六、特色工作
1.“听见博物馆的声音”科普奇妙夜
在科技活动周期间本馆举办了“听见博物馆的声音”科普奇妙夜活动。
科普奇妙夜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厅为活动区域,以精美的声光电,营造沉浸式氛围。晚会紧密围绕长江文化、三峡文化,结合馆藏珍贵文物,设计编排节目,让观众感受古时的“风雅颂”,通过与馆藏文物的“对话”,以诗词歌赋、曲舞艺韵等形式,展现出三峡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从而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再一次把中华文明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仰,激励人们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力量。
本场晚会现场嘉宾200余人次,并在重庆卫视旗下全平台直播,并联动人民日报视界、央视频、环球时报、北京日报、黑龙江台极光新闻、山东新黄河客户端、湖北日报极目新闻、江西台今视频、河南正观新闻等国内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同步直播。直播时长95分钟,全网传播量超1000万。
2.“科普列车川渝行”线上科普活动
为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筑牢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馆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主题,联合川渝48家科普基地,于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线上科普活动。在2024年9月9日至22日,活动历时14天采用川渝双地图模式,以手绘写实风格展示两地50家科普基地特色。累计受众超330万人次,浏览量超4100万次,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社会参与度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一次科普阵地联合行动。通过闯关答题模式,参与者“云游”科普基地,获取科普知识、体验科学乐趣。
突破时空的限制,线上活动让公众足不出户领略科技魅力。还降低了参与门槛,主办科技馆牵头开发程序,各基地提供特色资源。为了促进交流与合作,集中展示了川渝两地科普基地交流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
三、问题不足
场馆现有建筑面积相对有限,内部空间布局紧凑,功能分区难以进一步拓展。就科普板块而言,可用于开展科普活动的专用场地严重不足,这直接限制了科普工作的规模与形式。大型科普展览因场地施展不开,无法全方位展示展品及知识脉络;科普讲座场地容纳量有限,受众数量受限;部分互动体验式科普项目,也由于场地空间不够,难以落地实施,削弱了科普工作的多元性与受众覆盖范围。
科普知识运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充足资金对专业教学设备的支持。当前,基地在这一方面资金投入明显欠缺。购置新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高科技科普设备,或是替换老化、陈旧的实验器材均因资金匮乏而搁置。受此影响,科普研学活动数量锐减,原本规划的户外自然科普研学、科技工厂实地探秘等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活动,无法按照既定频次与规模常态化推进,阻碍了科普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工作建议
可加强部分基地科普内容更新频率,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同时丰富表现形式,增加互动体验环节,激发公众兴趣。针对不同地区,合理分配资源,向偏远地区倾斜,开展巡回科普活动。还可利用线上平台扩大科普覆盖范围,举办线上科普讲座、知识竞赛等。
附件:
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https://www.3gmuseum.cn/#/home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025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