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东北虎的踪迹频现,这标志着时隔30年后,这一珍稀物种重回长白山腹地,也标志着野生东北虎栖息地进一步扩大,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向西扩展了200多公里。自然生态系统中旗舰性物种的恢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东北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持森林区域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东北虎处在食物链顶端,一只成年东北虎在一个区域稳定生活,要有500只梅花鹿、野猪等体型的有蹄类动物,保障它的生存。东北虎的存在,意味着整个生态系统里面各个营养级的动物数量是充足的。因此保护东北虎,不仅意味着对这一物种本身的守护,更是对其所依赖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
东北虎分布于亚洲东北部。长白山地处中国东北,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享誉世界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不久前入选了世界地质公园。长白山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为东北虎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隐蔽的栖息空间,为其繁衍生息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野生东北虎曾一度面临栖息地破坏和非法狩猎的威胁,数量急剧减少。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通过退耕还林、补植造林等措施,营造适宜东北虎生存的杂交林,打造畅通的跨境生态廊道,为虎豹提供栖息家园。
同时,封山禁猎、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有力举措的实施,也为野生东北虎构筑起了坚实的保护屏障。随着生态修复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长白山森林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梅花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攀升。
另外,科技力量也为生态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次发现东北虎踪迹后,长白山保护区迅速行动,布设了监测相机,利用先进科技对东北虎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东北虎重回长白山腹地,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缩影。它不仅彰显了我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决心与成效,更激发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与信心。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保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公众意识,共同书写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崭新篇章。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东北虎在长白山的密林中自由穿梭,为美丽中国增添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审核:新华网科普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