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口臭背后的秘密:不只是口腔问题,全身都可能“闹脾气”

张高全
原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2团医院/主治医师/科普健康知识!
收藏

口臭:不容忽视的健康信号

口臭,医学上称为“口气”,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如鼻、鼻窦、咽等部位所散发出的臭气。它不仅影响个人社交,还可能是某些潜在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

口臭的成因

口腔卫生问题

牙菌斑与牙结石:口腔内细菌会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粘性薄膜——牙菌斑。若不及时清除,牙菌斑会不断积累并钙化,形成牙结石。牙菌斑和牙结石上的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如硫化氢、甲硫醇等,这些物质具有难闻气味,是口臭的常见原因。

食物残留:进食后,食物残渣容易嵌塞在牙缝、牙龈沟或口腔黏膜褶皱处。特别是肉类、大蒜、洋葱等气味较重的食物,若不及时清理,残留食物被细菌分解发酵,就会产生异味。

不良口腔卫生习惯:不按时刷牙、漱口,或刷牙方法不正确,无法有效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为口臭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口腔疾病

龋齿:龋齿,即蛀牙,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牙齿硬组织破坏。龋洞内易残留食物残渣,细菌在其中大量繁殖,分解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和异味,引发口臭。

牙周炎:这是一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主要由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毒素刺激牙周组织引起。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内会产生脓性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含有大量细菌和代谢产物,会释放出难闻气味。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溃疡性损伤。溃疡表面破损,易引发感染,细菌滋生产生异味,导致口臭。

全身性疾病

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炎等。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会产生反流,反流物中的胃酸、未消化食物等会带有异味,通过食管从口腔排出。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较为常见,这种细菌能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具有刺激性气味,可导致口臭。

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疾病会使呼吸道产生脓性分泌物。鼻窦炎患者鼻腔内的脓性分泌物倒流至咽喉部,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隐窝内积聚的脓栓,都可能散发出臭味,经口腔呼出形成口臭。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产生酮体。当酮体在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会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使呼出的气体带有类似烂苹果的气味。

其他因素

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影响胃肠道消化功能,导致体内湿热内生,浊气上泛,引发口臭。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可能会引起口干症状。口腔唾液分泌减少,自洁作用减弱,细菌容易滋生,从而导致口臭。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黏膜和唾液腺功能逐渐衰退,唾液分泌减少,口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女性在月经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出现口臭。

口臭的影响

社交与心理影响

口臭会在社交场合中不自觉地给他人带来不适,使对方产生距离感。这可能导致口臭者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变得自卑、焦虑,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心理,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身体健康影响

口臭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早期信号。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原发疾病可能进一步发展,对身体健康造成更严重的损害。如牙周炎若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能扩散至全身,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的风险。

口臭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口腔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口腔卫生状况、牙齿和牙龈健康情况,检查是否存在龋齿、牙周炎、口腔溃疡等口腔问题。

呼气测试:使用专业仪器检测呼出气体中挥发性硫化物的含量,以判断口臭的严重程度。

全身检查:对于怀疑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口臭,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排查胃肠道疾病,血糖检测排查糖尿病等。

治疗措施

改善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口臭的基础。每天至少早晚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巴氏刷牙法,确保牙齿每个面都能得到清洁。饭后及时漱口,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定期更换牙刷。

治疗口腔疾病:对于龋齿,应及时进行补牙治疗;牙周炎患者需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包括洗牙、龈下刮治等;口腔溃疡可使用促进愈合的药物,如口腔溃疡贴、西瓜霜等。

治疗全身性疾病:由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口臭,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胃溃疡患者,需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和胃黏膜保护治疗;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总结

口臭虽看似是小问题,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健康隐患。了解口臭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通过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口臭,重拾清新口气,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万涛, 张陈平. 口腔颌面 - 头颈部肿瘤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孟焕新. 牙周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 王辰, 王建安. 内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评论
科普熊帅
进士级
已学习
2025-01-13
科普ZSL
学士级
已阅读
2025-01-12
夏龙滨
大学士级
知道了
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