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被认定为“2021-2025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来,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深刻认识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重大意义,致力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团队的打造、技术讲座与培训指导以及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2024年的科普工作自评报告简要呈现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1.科普组织管理高效
依托单位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及时根据院领导工作职务调整情况,安排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朱学栋分管科普,科研管理部具体执行科普管理工作,科研管理部负责人作为基地固定联络人具体负责科普工作,管理高效。
2.科普制度建设有力
建立有完善的《科普工作管理制度》、《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方案》等科普工作开展的系列制度,并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成效纳入依托单位考核及职称评分体系。
3.科普运营高效有序
授权重庆绿满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际运营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同时积极监督指导该公司建立了一系列活动相关制度,如《基地研学运营相关管理机制》、《学生活动安全工作制度》、《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基地研学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基地研学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基地卫生管理制度》等,使得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序、规范开展。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2024年,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常态化开展农业科技科普教育培训活动。
基地总面积840亩,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内部设施设备和器材运行良好,科普橱窗、科普展板等不定期更新;道路体系健全、四通八达,主通道均为油化路面,田间实践便道均为混凝土路面,可充分保障研学实践活动安全及便利;安全设施配置齐备,包括应急照明灯、应急工具、疏散通道及安全提示指引等安全应急设施设备,移动网络通讯及视频监控全覆盖,安全标识醒目;交通设施完备,建有研学专用停车场3个,停车位100余个,可满足各类大中小型汽车停放;建有研学餐厅1个,可同时容纳800-1000人就餐,卫生管理严格,建立了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和评估;医疗保障齐备,与重庆涪陵康达医院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科普实践活动全程配备2名医护人员,为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作好医护保障。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与重庆八中、涪陵十四中、涪陵城七校、丰都青少年宫等学校强强合作,共开展“热爱农业,崇尚科学”为宗旨主题,“崇尚科学,热爱劳动”“探悠悠涪都,寻农耕民宿”等为课程主题的中小学生科普实践活动102场,参与中小学生共计8090人次。各场次活动均涉及3个以上科普课程类别,成功达到培养科学兴趣、科普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等效果。同时与涪陵金科集团、水下白鹤梁博物馆、816地下核工程、武陵山大裂谷等基地达成合作模式,共建具有涪陵地区特色的农旅融合社会实践教育路线,获得学生、学校、及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 地区主场展览活动、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活动
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参加涪陵区科技局、涪陵区科协组织的主场展览活动、科技为民志愿服务活动,展示并推广了我院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渝早100、渝直90、涪优928、渝机6号、忠香优904、陵香优1245、涪糯2号等农作物新优品种及配套栽培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发放农业科技知识手册超2000余册,极大地促进了涪陵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提升。
2. 主题农业科技培训活动
特别筹划开展了涪陵坪上优质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培训、榨菜种植栽培技术培训等主题农业科技培训活动6场次,部分活动邀请涪陵区科协、涪陵区科技局、涪陵区农技协联等部门领导到场指,培训参加人数共计423人次。
(五)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1.积极协调了中国网、第一眼等2家主流媒体,对基地开展的科普助力“双减”特色研学活动进行了宣传,有效扩大其成效影响力,促进后续青少年科普教育“双减”研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通过基地公众号及视频号发布科普资源信息40余条,依托单位公众号、官网发布农业知识70余条,累计阅读人数达2万人,阅读次数达3万次,转发分享近4000次。
(六)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积极推动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下乡,在榨菜播种、水稻抽穗、水稻收获等关键农事节点,组织科技特派员团队、“四师一家”、中国农技协“重庆涪陵榨菜科技小院”专家等63名科技工作者,召开早市青菜头示范推广培训指导会、水稻高效种植技术推广培训指导会、淫羊藿林下高效种植技术指导培训等科技下乡56场次,对村社干部和农户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科技指导覆盖涪陵全区各社区和乡镇,极大促进了农村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发放技术资料26000余份,惠及合作社技术骨干、种植大户、种植散户等超30000余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科普工作经费
本年度,基地争取到重庆市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助力城市提升)项目补助5万元,用于基地开发科普产品、购置科普耗材及开展科普活动,此外无其他上级下达的专项经费,由依托单位在年初预算支持基地科普运行经费50万元。
2.科普人员团队建设
据依托单位科研学科优势,组建了专职科普管理工作团队16人,负责科普工作管理、后勤及一般教学指导;研学活动执行人员11人,为引进的专业团队,实践运营经验丰富、管理有序,具有单次达1000人/次的中小学生及幼儿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经验,为基地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特色工作
**形成了涪陵非遗榨菜与现代农业科研相结合的“热爱农业 崇尚科学”社会实践活动品牌模式。**该品牌模式以世界闻名的“涪陵榨菜”为主要实践对象,涪陵榨菜非遗传承为系带,结合农科院农业科研特色,开发了田间实作劳动体验、农业科学实验(植物克隆、DNA粗提取、榨菜杂交体验及孟德尔遗传学试验等),非遗传统手工榨菜制作、手工园艺创作等内容的科普活动模式,融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科研科普、劳动实践于一体,使得农业科普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实效,让学生更加了解榨菜、热爱农业,了解科学,热爱科学。
三、 问题不足
(一)基地缺乏专项运行经费,仅靠依托单位自筹经费支持,不能及时有效推动科普设施更新、课程开发及科普人员技能培训等常规工作。
(二)基地开发制作的教材课程随着基地活动开展的增多,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于校外实践需求的增加,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成果产出的变化等,存在不能与时俱进适宜活动需求的问题。
四 、工作建议
一建议上级部门建立沟通桥梁,指派科普基地辅导员和行业专家提供日常活动指导;邀请专家讲学,提升科普工作者能力。
二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指导,持续调研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需求,指导基地更新教材内容,设立科普资金,鼓励创新科普活动,以满足校外实践和科普教育需求。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