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报告——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
2024年度,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按照上级科技部门的工作部署和有关要求,结合本馆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1. 馆长主抓科普工作。馆长负责本馆全面工作,同时主抓本馆科普工作。
2. 科普部组织实施科普工作。本馆科普部在办公室等部门的配合下,负责组织实施本馆科普工作。
3. 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科普工作是本馆的日常工作和主要工作之一,本馆每年都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且占有重要分量。
4. 制定了科普工作制度。本馆建立并逐渐完善了科普工作制度,从组织机构、科普内容、活动经费等方面对科普工作进行明确规定。
5. 制定了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本馆对积极参加科普活动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志愿者建立了激励机制,包括优先推荐教职工申报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奖励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学分等。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1. 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210天。
2. 每年服务公众人次:10万人次。
3. 科普场所面积:2800平方米。
4. 场馆和设备进行了升级和更新。
(1)新设计制作户外移动式科普宣传板20块。
(2)新设计制作标注汉语拼音的标本标牌25块。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 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发放资源包等)情况:活动数量90个;参与人数2万人。
2.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例如进大学,进中小学)、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6个;参与人数3000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 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2个;参与人数4000人。
2. 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1)2024年沈阳市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普活动:数量1个,参与人数3000人。
(2)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青少年走进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研学活动:数量1个,参与人数1000人。
(3)沈阳市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教活动:数量1个,参与人数1000人。
(4)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活动:数量1个,参与人数500人。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1. 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官网:https://museum.syu.edu.cn/
2.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sydxzrbwg。
3.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网发布信息40条,总阅读量87751人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本馆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650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 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15万。
2. 专、兼职科普人员数量:专职人员5人,兼职人员45人。
二、特色工作
1. 依托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科技优势,践行“博物馆大思政”育人实践
主要做法:
(1)开展科普育人活动。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基地,面向广大青少年儿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使之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进,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意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2024年全国科普日“展示多彩生物、探索科学奥秘”主题科普活动。昆虫学专家现场给小朋友们讲述“蚊子是怎么咬人的”科学知识并指导他们观察蚊子口器的显微结构,线下线上共有3800余名小朋友参加活动。
(2)开展科学家精神育人活动。邀请我国著名科学家来校来馆交流指导,邀请昆虫学专家现场为青少年儿童讲授科学知识、面对面进行交流。2024年以来,先后邀请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专家、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杨忠岐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生物防治重大林木病虫害,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教授来馆作学术报告《我的设施园艺人生》;邀请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昆虫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彩万志教授来馆交流指导;邀请我国著名昆虫专家、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广纯教授来馆为青少年儿童讲授科学知识并进行交流。
(3)开展劳动育人活动。本馆科技志愿服务队在沈阳大学劳动周期间,接待二十几个班级800余名学生来馆开展劳动锻炼,安排大学生在接待员、讲解员、标本维护员、新闻报道员等岗位进行劳动实践。
主要经验:
本馆科技志愿服务团队依托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在生物标本储藏、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大学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优势,积极尝试“大思政”育人作用的开发与实践,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广大青少年儿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沿,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会效益或社会影响:
1.沈阳大学每年都有近百个班级的3000余名大学生来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沈阳各区(县)的80余家中小学及幼儿园组织青少年儿童来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2.特色科普品牌名称:自然博物馆科学夜
三、问题不足
问题在于本馆展览面积不大,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及教育机构来馆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的较多需求。不足之处在于本馆对大学生科技志愿者的日常培训工作还不够深入,培训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四、工作建议
建议上级科技部门适时组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科普工作交流活动。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1.基地简介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是在沈阳大学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产业振兴”能力和水平背景下建成的。始建于2015年,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是一座集科学普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标本收藏等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呈现了恐龙、哺乳动物、鸟类、昆虫、贝类、生命廊道等六个展区,陈列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近4000件动物标本,包括贝类1600余件、昆虫类1000余件、鸟类630件和哺乳动物类110件,其中,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本50余种。博物馆内还珍藏有来自全国各地动植物标本约20万件,包括由本馆科研人员命名的新物种模式标本200余种。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沈阳市科学普及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沈阳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沈阳市环保实践基地”。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东北森林和草原多种生物为重点展示,以儿童、青少年,学生团体、亲子团体为主要接待对象,面向社会开放,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大学文化、宣传自然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服务平台。自2016年对外开放以来,年均累计参观者达到10万人次,累计举办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主题科普活动30余场次,累计接待省内外中小学校及教育团体开展科普研学实践活600余场次,开展科普讲座及动植物标本制作课程300余场次,现已成为辽宁省中小学课外活动重要基地,也是各类人群节假日旅游休闲、汲取科学知识的热门场馆。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拥有“辽宁省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昆虫、致病真菌、致病细菌和植物病毒调查,重要病虫害预警与防控等方向开展研究。其中,昆虫分类研究团队在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双翅目蚤蝇科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创立了完整的研究体系,所取得的成果已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蚤蝇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0余项;获得专利13项;出版专著21部。
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是生物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下设“标本制作中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几年来,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0余项,各类省级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200余项。 同时,博物馆培训了1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讲解服务及其他志愿服务工作,有效提升了科技服务社会能力。
2.开放时间
对本校实践教学开馆时间: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
对校外社会公众开馆时间:星期五、星期六 9:00——16:00(固定节假日不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