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
原创
传播科学知识,讲好石油化工科普故事。
收藏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大惠院”),2022年11月被认定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科创园,基地长期坚持在化学化工、环保、安全、应急等领域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积极推动石油化工知识的科学普及,讲好化工科普故事,树立石化行业形象,为化工行业与社会大众架起沟通的桥梁。基地充分利用中山大学科教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科普品牌活动,积极开展科技研学、科普大讲堂等特色科普活动。2024年承办了全国科技活动周惠州主场活动暨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惠州选拔赛、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大亚湾大学生“学子归巢”等活动,累计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活动50余场,服务人群约8000余人,创作科普视频“绿色石化,助力碳中”荣获第一届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优秀奖。现将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中大惠院于2014年成立科普部,科普专职人员5人,专门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具体分管由研究院执行院长负责,科普专职人员5人,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高的实干科普工作队伍35人,由院内其他各部门人员兼职参与。

为保证各项科普工作的顺利进行,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做到科普工作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年终有总结,科普活动经费有保障。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本年度基地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08:30-11:30 ,14:30-17:30,其他时间团体提前预约。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石油化工科普教育基地开放场地包括科普展厅、各科研实验室(如理化实验室、分析实验室、3D打印材料研发实验室等)科普场地共4000平米,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引导参观、亲身体验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有关石化、应急安全等科学知识,让公众对石化有一定的认识,探索石化奥秘,了解石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届时,现场还将展示环境、水质等检测相关相关装备,并有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基地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全年开展各项活动50余场,受众对象有社区群众、青少年、职工、领导干部等,累计服务约8000人次。

(三)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基地始终致力于将科学知识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2024年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在基地内举办了10场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吸引了大学生、青少年以及周边居民踊跃参与,活动以参观、研学实践、科学实验互动体验等形式开展。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30余场。3月—12月分别走进西区实验学校、西区第七小学、大亚湾外语实验学校、惠州科技馆、华附二小等为学生们带来神奇的科学实验秀和石化科普进校园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7月—8月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分别走进龙海、三和、沙田等社区,为青少年及群众送上“石油探秘——从地下到生活”、“能源转换站——探索清洁能源的奥秘”、“揭秘无人驾驶的科技魅力”、“探索航空航天:嫦娥六号的探月之旅”、“夏日美食保卫战‘化’说舌尖美味”“探秘”等主题丰富的科普实践活动,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安全生产月期间,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科普宣传进企业活动,通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传授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提升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在科技活动周期间,联合西区第七小学举办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科技节活动,基地给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科学实验秀,展览区展示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和科学家精神事迹,科普互动体验区有显微镜观察体验,单摆波展示体验、平衡鸟挑战、电碰迷宫挑战…….科学家精神问答等10余项体验项目,激发青少年创新活力。5月23日,举办基地开放日活动,吸引了青少年积极参与,现场设置科学实验实践环节,参与者能够直观地了解科学原理,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2、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一是基地与滨河社区联动,以“探秘科技前沿,点亮科学之光”为主题开展科普基地开放日活动,为22组亲子家庭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大家有序参观研究院科研实验室、检测中心和展厅,并带领学生参与体验制作“磁力小车”“太阳能风扇”“连通器” 等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大家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现场科学氛围浓厚。二是走进大亚湾西区第七小学开展“洗手液探秘之旅”科普进校园活动,带领同学们一起深入探究洗手液背后的科学知识,了解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原理。指导同学们动手制作洗手液,从试剂称量、混合搅拌到最后的成品,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打开了一扇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三是积极参与2024年大亚湾开发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为市民带来水知识科普,耐心细致地指导过往群众及青少年参与体验水知识科学实验、检测水质pH值、解答市民朋友们关于溶液的酸碱性、水知识相关知识,通过科学实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增加了活动的参与感、有效提高了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水知识的认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欲。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基地目前运营的新媒体平台主要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和中大惠院科普基地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网站、科普中国科普号,主要通过中大惠院科普基地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40篇,阅读量6000余次。预约平台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kyMzY5NTE5NA==&scene=124#wechat_redirect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基地现有科普志愿者人数35人,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进社区、进校园,全年发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30余人。2024年3月5日,动员科技工作者在澳头滨海公园参加“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现场以科技为民的方式,为居民普及噪声、气象、饮用水、大气污染等相关环境方面科学知识。8月19日,在大亚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了一场主题为“石化‘惠’就美好生活,青春建‘工’高质量发展”的趣味社区科普活动。通过知识问答、动手实践、游戏互动吸引大量居民积极参与,在趣味现象中揭开石化行业的神秘面纱,感受石油化工的神奇魅力与无限可能!10月18日,在岩前村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解答老百姓关于水质检测和环境方面的疑问,派发石油化工知识宣传册。12月20日,邀请中广核华鹏科技能源(广东)有限公司工程师为大亚湾京师实验学校师生带来一场核电科普进校园活动,点燃师生核能探索热情。

二、特色工作

(一)科普助力双减.第二课堂”进校园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科普基地科普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基地联合西区第七小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第二课堂”进校园活动,2024年共开展34期,课程内容涵盖广泛,从神奇的物理现象到前沿的生物技术,从精妙的机械原理到趣味十足的编程世界,无不激发着同学们的探索欲望。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演示,让同学们亲眼见证科学的神奇;组织小组讨论与项目实践,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如在学习电路知识时,同学们亲手组装电路,点亮灯泡,感受电流的魅力;学习编程时,他们通过编写简单代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动画和小游戏。每场科学课为学生提供有趣的科普课程包,实现科普基地与学校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校内科技教育不断发展,使学生们在课堂之外学习科学知识、拓展科学视野、启迪科学灵感、培养科学兴趣。

(二)“小小科学家”系列活动

基地与大亚湾开发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打造“小小科学家”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根据12个月份的主题开发科普课程,开展了神奇的化学世界、揭示声音的奥秘等实践活动,在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方式,为惠州市及周边地区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为提高湾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综合素质,减轻职业危害,防范伤亡事故,2024年举办各类安全培训班12期,受众人数达2000余人。

三、问题不足

1、科普资源整合度不够。尽管基地的各种科普资源比较充足,但与外部机构合作不够紧密,跨区域科普基地交流甚少,资源无法高效共享与互补。

2、科普宣传及形式有待提升。目前线上宣传力度不够,社交媒体平台运用不够充分,线下宣传渠道也有限,致使科普活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受限。下来将加强科普形式创新,加大线上宣传力度,提升知晓度。

四、工作建议

科普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要真正做好科普教育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在资源整合方面,能建立更完善的全国科普资源共享平台,涵盖科普展品、课程教案、师资信息等,方便各基地交流借鉴,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希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能加强与学校、社区等的深度合作,形成常态化、多元化的科普网络,共同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