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指导思想;依托西部科学院旧址及新馆的重点展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将价值引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推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规范化运行、制度化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科普教育活动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风尚。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我馆作为重庆市文化委直属事业单位,社会信誉良好、各项科普工作制度完善、依法缴税纳税并为观众和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购买社会保险。组织机构完善、层级管理明晰、部门分工合理、职能职责明确、人员配置落实到位。
按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部门岗位设置,由馆长高碧春亲自分管,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展览服务部,展览服务部为我馆科普工作主要部门;设置研学中心,负责研学项目。展览服务部科普人员数量达到13人,其中2人为主要负责人,牵头策划、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大型活动;1人为策划员,积极开展宣传、创意策划方案;10人为科普辅导,组织、指导、协调重庆自然博物馆主题活动和管理工作;1人为志愿者管理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维护展厅秩序及开展各项活动。按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部门岗位设置,本馆科普人员配置合理,可以满足社教科普工作的需求。
为充分利用场馆内的科普资源,认真发挥科普基地示范作用,保证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1.将科普工作纳入博物馆正常工作系列,由相关领导具体主管,制定《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工作制度》;2.每年年初要制订科普工作计划,年终进行科普工作总结,保证科普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的进行;3.要积极参与和组织科普活动,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各级政府有关科普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推动科普工作健康、协调发展;4.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馆内专兼职科普人数99人,另有科普志愿者4127人,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中科院院士徐星、孙和平院士作《中国恐龙大发现》《精密大地测量助力国家发展新格局》科学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关凤峻等专家学者分别以《生物建造体系与展望》《绿色勘查与地下空间勘查》等为主题作报告,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馆研究员胥执清作《鸟类野外识别基础知识》科普讲座等,组织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内部经验分享会,以拓宽科普工作者的知识面和专业深度。其次,强化实践锻炼。鼓励科普工作者参与科普展览的策划与实施、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撰写,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升所学知识与技能。最后,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定期对科普工作者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我馆2024年免费开放318天,接待观众1147613人次,共计接待团队2302(厅/次)。2024年无1件公共服务投诉。
馆区包含新馆和位于北碚区文星湾42号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部分,总占地216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展区面积近2万平方米,基本陈列以“地球∙生物∙人类”为主题,重点阐释自然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场馆设有中心广场、停车场、游客中心、餐厅、多功能厅,展厅设置30余处大型场景,90余处多媒体展项:含:动感剧场1个,影厅2个,投影设备30套,触屏查询机80余台,非洲动感剧场、等展陈实现ipad触控操作等。多功能厅可提供260人的讲座、表演、电影播放等服务。展厅公共设施齐全,全新投入使用观众收听设备、AR眼镜智慧导览,线上语音讲解(金牌讲解),全面提升观众参观感受。
场馆和设备升级和更新情况:
3楼展厅--2024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
1楼特展厅--探秘海洋深海科普主题展
1楼特展厅--探秘海洋深海科普主题展(研学活动现场)
1楼特展厅--探秘海洋深海科普主题展(研学活动现场)
3楼展厅--来自太阳系的礼物陨石展
3楼展厅--来自太阳系的礼物陨石展
1楼特展厅--全息动物园数字技术科普展
1楼特展厅--全息动物园数字技术科普展(研学活动现场)
中央大厅--讲解服务咨询台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共计382场次,线上线下累计参与活动人数达595万人次。
2.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走出去”科普活动87场次,其中科普展览巡展45场、科普教育活动42场。参与人数13850人次。
(1)围绕“孙和平院士科普工作室进校园”“科学家精神宣讲”走进北碚区朝阳小学、金马小学、两江名居第二小学、勉仁小学、兼善中学等9所学校、5个社区共计开展8场自然科普讲座及科学家精神宣讲,巡展40场,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广受师生好评,惠及师生8350余人次。
(2)持续开展“科普进区县”系列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重庆自然博物馆带着全新的原创展览《山城里藏着龙》,联合夔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夔州小学和庙湾小学,开展了以“龙形百态”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展览、讲座、手工活动等互动形式,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们中国的恐龙,了解重庆本地恐龙以及一些和恐龙同时期的动物等,惠及公众2000余名。
(3)12月5-6日走进巫山县竹贤八一爱民小学,为当地80余名留守儿童及老师送去科普展览《山城里藏着“龙”》;科普讲座讲座《会游泳的“头”》《恐龙牙齿的奥秘》2场,科普活动“恐龙绘彩韵·头骨上的史前艺术秀”2场,此次活动旨在点燃青少年心中的科学火种,提高当地师生的科学素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向往。
(4)开展“3.5”学雷锋日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惠民兴县”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活动等开展“五进”服务活动,走进北碚区正码头广场、北碚吾悦广场等地累计巡展2场、科普教育活动30场次,惠及人数约2600人次。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主题开展了系列科普日活动和联合行动10余场,惠及群众约20000人次。
(1)承办2024年重庆市北碚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防范邪教宣传月启动仪式
9月20日,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二楼多功能厅举办了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和“拒绝邪教,拥抱阳光生活”为主题的2024年重庆市北碚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防范邪教宣传月启动仪式。并现场发布了第三季《科学小侦探》科普系列活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通过趣味横生的科学实验和互动环节,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2)开展“千馆展览探未来”科普研学志愿服务活动
8月28日,联合北碚区科协、北碚区老科协组织辖区内30余名青少年及其家长、科技志愿者开展了“千馆展览探未来”科普研学志愿服务活动,大家戴上虚拟现实VR眼镜,仿佛瞬间穿越回了恐龙盛行的远古时代,与各种恐龙进行了近距离的互动,亲身体验了那种“与恐龙共舞”的惊险与刺激。
(3)开展“真正的侏罗纪世界在重庆”科普讲座
8月28日,联合北碚区科协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二楼多功能厅共同举办了“真正的侏罗纪世界在重庆”科普讲座。讲座中,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技志愿者姜金恺担任主讲人,他生动地向大家揭示了重庆与侏罗纪世界的紧密联系。此次活动吸引了辖区200余名市民的热情参与,共同探索侏罗纪世界的奥秘。
(4)举办“青少年生物多样性探究大赛优秀作品展”
8月27日-9月25日,重庆自然博物馆举办了“青少年生物多样性探究大赛优秀作品展”,共展出了58个精选作品,如“偶遇高山上的精灵——无斑山溪鲵”、“守护绿色”等。通过此次展出,旨在帮助大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为共同打造一个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贡献力量。
(5)举办第二届“小小博物学家”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创新的“博物+N”培养模式,将知识学习、讲解技能提升与文化体验完美融合。小学员们在这里深入探索了动物、植物、古生物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体验了从自然科学基础讲座到标本制作,从讲解礼仪技巧到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培养的多维课程。“小小博物学家”系列课程不仅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了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科学场馆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科学内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员们汲取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更加坚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6)开展“月圆中秋 科普同行”公益科普活动
9月17日,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一楼开展了“月圆中秋 科普同行”公益科普活动,针对辖区6-12岁亲子家庭组织开展展厅探索、科普课程、手工活动等。
(7)特别活动——暑假周周乐系列活动
让青少年充分参与博物馆互动体验活动,搭建博物馆中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生态科普。 本年度“暑假周周乐”活动精心策划了7个不同主题,共计14场活动,参与人数450余人。
(8)举办重庆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示范宣讲暨喜迎祖国75周年华诞主题活动
9月25日,由市科协、市教委共同举办的重庆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示范宣讲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在沙坪坝区树人小学举行,重庆自然博物馆宣讲分团的情景展演《自然博物馆里的家国情怀》,生动讲述了科学家故事,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
(9)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重庆市生态环境主题科普活动暨重庆市生态环境科普联盟成立仪式
9月25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美丽重庆”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重庆市生态环境主题科普活动暨重庆市生态环境科普联盟成立仪式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举行,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高碧春带来了题为《六个“关键词”解锁环保科普路》的经验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生动的科普教学范例。来自重庆各高校院所、企业社团等50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参会,共同探索生态环境科普新路径,助力美丽重庆建设。
(10)举办第二届地下空间科普创意大赛(“倬方杯”)颁奖仪式暨2024首届绿色勘探高峰论坛
9月24日下午,第二届地下空间科普创意大赛(“倬方杯”)颁奖仪式暨2024首届绿色勘探高峰论坛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关凤峻等专家学者还分别以《生物建造体系与展望》《绿色勘查与地下空间勘查》等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物建造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并强调了绿色勘查理念的重要性,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大赛以“开拓地下空间 助力城市绿色发展”为主题,共分为科普文章、摄影作品、设计作品、科普视频四大类别,在提交的上百件作品中,选手们纷纷围绕地下空间与绿色勘探主题展开创意设计,展现了青年学子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在2024年科技活动周期间,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的2024年北碚区科技活动周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前广场正式启动。活动期间,重庆自然博物馆开展了各类主题公益活动、专题展览、宣讲进学校等一系列科普活动。推出重庆自然博物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强国—致敬科技工作者”的主题教育活动、“科学之夜--自然狂想曲”主题活动等,2024科学之夜主题活动,不仅一场盛大的科普活动,更是一次寓教于乐的探索之旅,活动包含“科学游园会”“沉浸式原创科普剧”“森林音乐会”“自博小课堂”等,吸引150组亲子家庭参与其中,让孩子们在欢乐与惊喜中发觉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对自然的兴趣。
3.在5 月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期间,(1)成功举办“库房开放日”活动,采用线下参观与线上直播联动模式,引领公众首次踏入珍品库房与植物库房。活动当日接待现场观众 120 人次,新华社客户端新媒体直播吸引线上观众 162.4 万人次,获中央电视台重庆总台、中国新闻网、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总点击量超 320 万次,极大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众关注度。(2)推出原创展览《光耀——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植物资源调查》展览,以馆藏植物标本为依托,首次向公众呈现中国西部科学院科学家们数十载采集、制作并留存至今的珍贵标本。展览全方位展示西部科学院的光辉历程、植物学先驱的卓越功绩以及博物馆在植物学研究与教育领域的深厚沉淀。(3)举办《旅行荒野》科普讲座,由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周厚林分享生态保护经历与研究成果,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保护行动的热情。现场参与人数约200人次。
4.科普普法联合行动:在 5 月 21 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与渝北区人民法院联合开展“跨界融合·共筑生态文明系列活动”,创新性地将自然博物馆的库房开放与法院的巡回审判活动相结合,公众近距离感受自然之美与法律之重。珍贵藏品激发敬畏之心,真实案例直观展示法律制裁,使司法保护具象化,增强公众保护自然、尊重法律的意识与责任感。该活动获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聚焦报道,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并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现场参与人数约200人)。
5.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1)围绕”“端午节”“五一劳动节”等节假日开展系列科普教育活动“缤纷庆五一,劳动最光荣”“喜迎华诞,欢度国庆”“奇趣六一,童心飞扬”等共计91场次;(2)围绕“爱鸟周”“4.22地球日”等主题日开展系列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欢乐小鸟总动员”“绿色驱动,未来可期——太阳能水车的奥秘”等共计129场次;累计参与活动人数线上线下达422万人次。其中,围绕2024春节所精心策划的“欢欢喜喜过大年——2024龙啸山城”新春系列主题活动,历时17天,精心打造11大主题共计68场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元,巧妙融合猜灯谜、非遗拓印等春节传统民俗与科普课堂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受公众喜爱,惠及公众超8万人次。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1.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为进一步优化参观体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自2024年7月17日起,重庆自然博物馆推行免预约入馆参观模式,所有个人观众到重庆自然博物馆参观,无需提前预约,可直接入馆。团队观众可提前拨打游客接待服务电话: 023-60313777 联系接待事宜。
免预约参观公告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o-PaQ9NAXRKR35hBWO_3w
2.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
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哔哩哔哩、小红书、百家号等共计8个,选取三个主页链接如下:微博链接:https://weibo.com/u/5574342557
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抖音号链接:https://v.douyin.com/iyMNAkP9/ 7@7.com :8pm
二维码:
3.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
2024年一是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网、重庆日报等在内的20多家官方媒体平台完成全年官网更新通知公告、本馆新闻、活动预告、展览等129条,浏览量达358万余次;微博更新、发布95条,浏览量达34万余次;抖音号发布信息30条,阅读量650218次。共计发布微信推文207条,总浏览量超过40万余次,其中“重庆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后台粉丝量达572448人。云上博物馆全年大小屏访问流量访问次数为1238.28万次,点播次数为:520.11万。视频内容累计点播时长为:214.93万小时。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1.展览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李小英获评市科协发布的2024年度科普人物;科普辅导员吴金奉获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2.5月24日,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的2024年北碚区科技活动周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前广场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为参加“2024年碚绵广科普讲解大赛”以及荣获“2024年北碚区十佳科技工作者称号”的代表颁奖。2024年科技活动周的开展时间为5月24日-6月1日,活动期间,重庆自然博物馆还推出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强国—致敬科技工作者”的主题教育活动、“科学之夜”主题活动、2024年中国流动科技馆重庆北碚区巡展活动、“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端午节主题科普活动等多项活动。
3.11月13日下午,重庆自然博物馆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来馆开展以《科技史视野下的抗战大后方——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中心的考察》为主题的讲座。参加这次讲座的除了重庆自然博物馆干部职工,还有来自重庆市北碚区城乡文化建设促进会、重庆市地矿局208地质队、西南大学历史学院以及北碚的文史专家、文史爱好者。
4.12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来到重庆自然博物馆,为公众开展《中国恐龙化石大发现》主题讲座,在讲座中,徐星身体力行地回答观众的问题——用好奇心点燃孩子们科学探索的热情。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2024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242万。
2.馆内专兼职科普人数99人,另有科普志愿者4127人,展览服务部和研学中心为我馆科普工作主要部门,专职科普人员共计21人。
二、特色工作
持续9年开展“暑期特别节目--暑假周周乐”,升级打造“自然科学小侦探”“科学之夜”等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品牌活动,与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少儿频道联合推出系列科普知识探索节目《自然科学小侦探》第三季。开展“第二届小小博物学家”科普品牌培训活动。打造“遇见自然、行走科普”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品牌研学项目,为公众送上有趣、有料、有内容的科普文化大餐。
(一)以“全国科技活动周”为契机,举办“科学之夜——‘自然狂想曲’”亲子探究式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吸引约420余名观众参与其中。此次活动得到中新网、重庆日报、重庆卫视、华龙网、上游新闻等13家主流媒体报道,反响热烈;
(二)暑期来临之际,继续开展特色品牌教育活动——“暑假周周乐”,让青少年充分参与博物馆互动体验活动,搭建博物馆中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生态科普。 本年度“暑假周周乐”活动精心策划了7个不同主题,共计14场活动,参与人数450余人;
(三)原创品牌科普节目《自然科学小侦探》第二季,于2024年上半年在重庆卫视、重庆少儿频道播出共计33次,累计观看人数约56万人次,各大平台总体传播量超 626 万人次。下半年筹备拍摄《自然科学小侦探》第三季,本季主题“时空迷踪”,我们将跨越时空的界限,开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与自然的探索之旅!共计9期,每期围绕一个自然科学课程主题展开,该节目在重庆少儿频道从9月28日起每周六、周日17:00播出。在重庆卫视于国庆期间每天一期(首播、重播),10月19日起每周六、周日8:00播出,共计播放36次,并在第一眼新闻app少儿专区、重庆少儿频道微信公众平台持续免费展播。截止目前观众收看量达36.95万人次。《自然科学小侦探》第二季获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3年度优秀少儿节目;其中第三期《绽放四亿年前的“海中花”》获评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微视频;第一期《夜空中最亮的星》获市科技局发布的2024年度重庆市科普微视频大赛二等奖。
(四)重庆自然博物馆第二届“小小博物学家”培训活动以“博物+N”的创新培养模式为核心,通过自然科学基础讲座、讲解礼仪技巧、语音训练指导、标本制作体验、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培养等多维课程,全面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共计开展实训课程19场次,最终,经过评审严格评选,15名学员脱颖而出,分别荣获“闪耀之星”“博学之星”“探索之星”荣誉称号,并获得由重庆自然博物馆颁发的奖杯和荣誉证书。
(五)打造“遇见自然、行走课堂”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是以博物馆为圆心,辐射周边自然资源,博物馆X科学公园,累计开展研学活动25种,涉及周末精品研学19种、学校主题研学、暑假长线科考、品牌跨界活动、公益活动累计150余场次,参与活动人数约6800余人次。二是今年在原有的研学活动基础上新增周末精品活动:“点石成金”“鬼斧神刀—螳螂”、“烟花的奥秘”、“太阳系大家族”、“美丽的四季星空”等课程;增设主题日研学活动:中国航天日主题课程“火箭升空的奥秘”、世界博物馆日主题课程“世界真有趣怎么回事呢?”等活动。
三、问题不足
(一)现有专职科普辅导员较少,讲解接待工作及科普教育活动、各类基地迎检和日常运维、各种赛事等工作负荷很大,人员紧张,逐步增加科普工作人员。
(二)科普辅导员学习培训机会较少,业务沟通交流机会少,科普辅导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升增速慢,希望加大各类培训。
四、工作建议
(一)建议加强科普人员线上线下培训
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培训,开展多种类型科普基地科普人员线上线下培训,推动科普讲解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二)科普项目经费支持
建议给予支持各科普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科普服务体系,增加科普项目经费支持,助力各基地提档升级,做优做强特色品牌。
重庆自然博物馆
2025年1月15日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重庆自然博物馆简介
重庆自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前身为1930年卢作孚先生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1943年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国西部博物馆”。
现有藏品12万余件,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矿物、岩石、矿产、土壤等8大类别,并以收藏展示丰富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和西部珍稀动植物标本为主要特色。
馆区包含新馆和位于北碚区文星湾42号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部分,新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麓,占地面积216亩,主馆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于2015年建成开放。展区设有地球厅、进化厅、恐龙厅、动物厅(贝林厅)、重庆厅5大主题展厅,常设展览围绕“地球·生物·人类”总主题,主要展示地球演变、生命演化、生物多样性、重庆的自然发展史,重点揭示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曾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新馆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近1500万人次,承办或参与各类展览、讲座、竞赛活动千余场次,平均每年开展线下科普活动不低于200场次。每年积极策划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学之夜”等主题公益活动、打造“暑期周周乐”“科学小卫士”“自然科学小侦探”等品牌活动,举办各类专题学术讲座、科普展览、科普小讲堂、博物馆课程、馆校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扩大社会影响。打造“遇见自然、行走科普”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品牌研学项目,为公众送上有趣、有料、有内容的科普文化大餐。
场馆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