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总决赛中,涌现出众多优质科学课程(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一等奖获奖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参赛感悟吧!
课程设计思路展示
(山西科技馆获奖项目)
回顾几个月的备赛历程,不断地学习与打磨、一次次推翻与重构,感受过灵感迸发柳暗花明的欣喜与满足,也体验过苦思冥想仍一筹莫展的崩溃与绝望。在这个过程中,锤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专业技能,更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压力下求突破,在紧张中找乐趣。
河南旱灾、辽宁暴雨、印度热浪、美国风暴……全球气候变化之下,极端天气正在逐渐成为常态,人类正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因为想让青少年关注到这一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变化,我们初步选定以“极端天气”作为主题。但极端天气多种多样,在进一步细化主题的时候,我们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粗略构思了一些方案,多次筛选后最终确定对“暴雨”展开探究。
六年级学生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何引导他们对这样一个宏观的问题展开探究,是我们最先考虑的问题,最终我们决定采用迁移式情境教学法,从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切入,引导他们从生活情境中去提取与问题相关的实验素材,自主创设实验情境,再从中归纳出抽象知识,通过这样三次情境化与去情境化的过程来实现构建模型、运用模型解释现象的教学目标。
模型虽简单有力,但毕竟真实的地理情境并非如此,我们希望能更进一步,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模型之外,让他们认识到模型的有限性与地理现象的复杂性。但是实验室模拟难度太大,野外观察也不适用于这种大尺度的现象,最终我们想到可以利用气象台资源,通过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去直观地看到一场暴雨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就会发现我们的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释暴雨的成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到它的形成。学生掌握了模型思维,又不会受限于模型,在日后的科学探究中能更加利用好这一思维工具。
“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我们与孩子一起,沿着前人的路一步步认识自然,期待他们有一天献身科学,引领我们继续向前。
参赛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研发团队:马子娇、吴翔、仝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