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号召,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上级单位的支持与指导下,紧紧围绕“大科普”工作格局,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科学与艺术为工作主线,通过馆内参观、科普体验、特色展览、文化沙龙等方式,积极推进高质量、多元化的科普服务,得到了本校师生、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1.**分层负责:艺术馆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形成了完善的科普工作组织管理体系。艺术馆实行主管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由图书馆(艺术馆)馆长全面主持艺术馆行政工作;图书馆副馆长协助馆长负责艺术馆的日常运行与维护管理工作;艺术馆专任副馆长协助馆长负责藏品建设、宣传教育、学术活动以及志愿者的培训等管理工作;保卫处副处长协助馆长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2.****组织架构:**艺术馆下设办公室(科室部门专职科普人员5人),负责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执行和评估等管理工作,还配备有兼职科普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员83人。
**3.****工作制度及激励政策:**科普工作是艺术馆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列入图书馆年度工作计划,有针对性、有规划性地开展科普工作。基地现有《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藏品管理办法(试行)》(校办字〔2022〕22号)《关于艺术馆开放安全管理制度》《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科普工作制度》等相关科普工作制度、细则、办法等9项。基地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时,提前制定了明确的活动开展方案及科普激励和支持政策。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1.****开放天数:**全年开放近300天。
**2.****服务公众人次:**1.6万余人次。
**3.****场馆面积:**2500㎡。
**4.****场馆和设备升级和更新:**构建了微信小程序扫码全自助语音讲解系统,搭建了藏品的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介形式的讲解内容,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自主自助讲解服务,有效提升观者的参观体验和满意度;将艺术馆预约系统纳入学校OA平台,实现了用户一次登录、一键操作的预约体验。
微信小程序扫码全自助语音讲解系统
艺术馆预约线上审核平台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依靠科普阵地,组织开展“百校百馆”思政研学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文化月”活动、香港青年海事文化行活动、高校科学营武汉理工大学分营等活动20多次,活动覆盖近5000余人。
2.****“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 受邀参加2024年武汉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受邀联合武汉地区10所高校100余名大学生齐聚江汉关博物馆广场,上演别开生面音乐“快闪”,共庆博物馆全球性文化盛事。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全国科普日期间(活动2****场):
1**)“瓷境寻宝”博物馆奇妙夜:**艺术馆结合“盗墓笔记”热门IP和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发了“瓷境寻宝”趣味科普活动,点亮科普探索之夜。活动中融入了专业导览、整点惊喜、集章有奖等环节,吸引250余名观众的广泛参与,寓教于乐的形式获得了参与活动嘉宾们的广泛好评。
2**)“五大名窑”微型展**:受邀参加2024年武汉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以“五大名窑”微型展助力本次科普盛宴,向参观者科普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为突出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除通过图文方式展现了陶瓷发展脉络、工艺特点、工程应用外,还甄选了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名窑”复制品进行实物展示、设置陶瓷科学趣味有礼问答环节,参观者可以近距离地观赏这些陶瓷艺术品的细腻纹理、独特造型与精湛工艺外,还可以参与答题有礼活动,听取志愿者关于陶瓷科学与艺术的详细讲解等,零距离感受陶瓷科学与艺术相融的别样风采,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与。
2. 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1**)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活动3项):**
**①主题展览:**联合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工艺美术协会成功举办了“楚风华韵——荆楚工艺美术展”,展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本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比建等艺术家的代表作品48件,为我校师生打造了足不出户的文化大餐,引领师生穿越时光长河,感悟楚文化与工艺之美的交相辉映,被湖北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积目新闻等媒体报道;
**②专题推介:**联合宣传部在我校官微推出了《重生之我再艺术馆当宝贝》推文,获得了良好的关注度和推广成效,该推文访问量7089人次;
**③联动开放:**以“行走的课堂”持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校史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教育数字化体验与服务中心、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对外开放,方便返校校友、周边市民、单位等一站式预约参观体验。
2**)在全国科技周期间:**承办了洪山区科协基层科普科创培训班,该活动作为洪山区科技周重点活动,共吸引了近120名科普工作者广泛参与。培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别邀请了洪山区委党校张燕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福江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侯俊东教授为学员作专题讲座。培训期间,学员们还参观了学校教育数字化体验中心与艺术馆。
3**)在东湖论坛期间**:
**①主题活动:**举办了“东湖论坛·陶瓷科学+文化科普体验营之瓷境寻宝”特色科普活动。该活动专门针对中小学生设计开发,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科技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寻找“宝藏”过程中,沉浸式学习丰富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活动趣味盎然,不仅增加了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趣味性,还有效提升了他们对科普知识的关注度和记忆点,赢得了广泛好评,同步奏响了东湖论坛的精彩篇章。
**②联动开放:**在东湖论坛期间,艺术馆常设展厅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打破了常规的闭馆时间限制,连续一周无间断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这一举措拓宽了公众接触科学文化的渠道,吸引了包括周边社区居民、国际交流学生、中小学生群体等在内的250余名到访来客,为“东湖论坛”公众科普开放日活动注入了活力,全面助力区域科普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科普网站: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 (whut.edu.cn)
科普中国: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 · 科普号 · 科普中国网 (kepuchina.cn)
微信公众号: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
2024年,艺术馆借助馆微信公众号及校微信公众号共发布图文报道和原创推文36篇。总阅读量2.3万余次。科普活动被多家新闻媒体、公众号报道。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艺术馆专、兼职教师有11人,科普宣传大学生科普志愿者77人,全年参与开展科普志愿服务近1000人次。科普服务主要包括校内外的科普讲解服务、科普日及科技活动周科普服务、举办的各级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等相关服务工作。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80万。
专、兼职科普人员数量:共88人。
二、特色工作
**(一)聚焦文化育人职能,深入推进美育浸润行动。**以承办单位或协办单位,先后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3场大型文化展览,充分发挥了场馆的育人作用。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联合艺术与设计学院,推出了极具荆楚文化特色的“楚风华韵——荆楚工艺(非遗)美术展”,集中展示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共吸引了我校师生、中小学学生、社区居民近千人前来流动展厅观展;举办了“三才天地人”校友王颖超个人画展,为校园注入了校友的艺术才情与创作理念,激励着广大学子在艺术道路上奋勇探索;联合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延安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举办了“从延安出发——党的光辉历程与新中国文艺的辉煌篇章”专题展览,生动回溯了党的光辉征程以及新中国文艺一路走来的璀璨成就,吸引了来自全校近1500名党支部师生参观打卡,营造了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系列专题文化展览活动,让艺术馆真正成为校园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精神摇篮,有力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美育浸润校园。
**(二)充分发挥科普阵地示范引领作用,科普品牌日益凸显。**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多元科普教育,有力拓展了科普辐射面。在国际博物馆日、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要主题日期间先后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科普辐射覆盖人数超过5000人次。紧扣“陶瓷科技+文化”主题,先后开展了参观体验、研学实践、科普沙龙科普系列活动,打造了“行走的课堂:理工陶瓷‘科技+文化’体验营”科普品牌;积极开展了“理艺致知”科普专栏的建设,紧扣时事热点和文化潮流风向,推出了《且看艺术家们如何爱猫画猫》《母亲节特辑:艺术中的女性力量》以及《汝瓷,那可太开门》等系列推文,融合艺术审美与科学知识,以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笔触,为公众带来全新知识体验,激活科普传播新生态,让科普知识如涓涓细流浸润大众心田。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选填):行走的课堂——理工陶瓷“科技+文化”体验营
三、问题不足
**(一)保障运行和开展各项科普工作的资金紧缺。**自2016年建馆至今,展示内容和形式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资金获取渠道相对狭窄,限制了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提升。
**(二)科普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科普活动覆盖不足。**当前馆内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读物较少,并且在内容深度、表现形式创新及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欠缺;科普辐射力度不够,虽然一直致力于科普推广,但在社区、学校、乡村的科普活动频次与覆盖面仍不理想。
四、工作建议
**(一)强化经费保障。**积极寻求政府资助、社会捐赠等多源资金来源,增加科普经费的投入。合理规划和使用科普经费,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持续呼吁上级单位建立全面的科普评估与激励机制,并定期实施考核与激励,对于工作成绩突出、在科普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基地,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并在后续经费支持、项目申报、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激发科普教育基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普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
(二)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科普人员培训,通过参加科普论坛、研讨会等活动,积极与其他科普机构、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学习借鉴先进的科普理念和方法,丰富科普读物内容、拓展科普活动形式,不断提升我们的科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与社区、学校、乡村等基层地区建立长效合作,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普活动的频次和覆盖面。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艺术馆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是以学校材料科学和艺术学科为依托,以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为特色,以传承、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公益性、专业化的公共艺术空间。艺术馆坚持“文化育人,艺术养心”的办馆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和“双一流”建设为导向,通过特色展陈、文化沙龙、科普体验等方式,积极推进高质量、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服务。
艺术馆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常设展厅由陶瓷艺术厅、书画艺术厅、汗青艺术馆构成,收藏并展出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大师和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近800余件,多件作品同时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部分作品应用了我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参观者展现了现代艺术和科学的有机融合;流动展厅常态化举办各类型临时展览,通过自主策划、合作引进等方式,先后举办了“楚风华韵——荆楚工艺(非遗)美术展”、“铭记百年党史 弘扬红船精神”嘉兴南湖红船文化展、古陶瓷非遗武汉高峰论坛暨入选作品展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被光明日报头版、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网等媒体广泛报道。经过长期科普育人实践,我校艺术馆已成功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六9:00-12:00 14:00 -17:00(11:30和16:30以后不再受理登记入馆)。法定节假日实行预约开放制。
**联系方式:**027-87756570
**地址:**武汉理工大学南湖图书馆十楼(东一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