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对外展示窗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以南水北调品牌建设为依托,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寻求提升南水北调品牌形象的新途径、新方法,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国情水情、认识南水北调工程蕴含的科技秘密,从而关注国家水网建设,现将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一年来,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始终把组织开展科普实践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年初制定基地年度工作要点及工作计划,严格按照前期制定的科普工作制度开展科普实践教育活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十分重视科普教育活动,在重大活动期间,会在基地举行相应的科普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科普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基地积极与地方教育部门建立联络机制,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科普教育模式开展科普工作,认真完成特色中小学生科普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年度活动组织、接待任务。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配备专门的研学与讲解人员,从事科普人员数量33人,其中专职2人,兼职31人。基地全年对外开放天数365天,平均每年服务人次近1万人,研学科普场所包括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多媒体活动室及整个管理处园区,总面积约360平方米。2024年基地新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路线图及VR体验设备,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线工程沿线重要建筑物信息,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大国重器”责任担当。
图1:陶岔管理处全貌
图2: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全貌
图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路线图
图4::VR体验设备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2024年度基地全年开放向公众提供科普活动,累计接待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389批次、8093人次。其中,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发放资源包等) 17次,参与人数1500余人。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进机关等“走出去”科普活动23次,参与人数1800余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科普日(周)期间举办主题科普开放日活动2次,邀请南阳市师范学院、淅川县九重镇水寨等学校师生共计200余人次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以“科技赋能南水北调,品牌引领强根铸魂”为主题开展科普实践活动,为大家展示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的科技创新举措,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科普实验等环节,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主题科普活动3次,邀请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张岗小学校等90余人次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充分利用研学科普教育资源,为学生呈现了一场关于南水北调中线的“科技盛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周)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2次,淅川县科协及内乡县统战部等50余人次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详细了解了国情、水情、南水北调工程基本情况、建设历程及发挥的综合效益,科普南水北调各项设施的作用及重要性;“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邀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渠首朝阳小学、南阳师范学院150余人次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以“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水”为切入点,通过趣味授课、水质实验、有奖问答、发放宣传册、手抄报评比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广泛科普“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来源、我国目前的水资源形势、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及水循环原理等水资源知识。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开放信息等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作为综合性教育基地,积极响应中国科协的相关工作要求,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平台上注册科普中国科普号,定期发布相关活动信息。同时,基地在智慧科协、河南科普在线等有关教育平台上均有展示内容,开展的相关活动备受媒体关注。基地活动主要以面授为主,并充分利用网络端的传播优势,线上与线下宣讲相结合,不断创新拓展形式新颖、科技含量高、群众乐于接受的宣讲方式。依托南水北调宣传平台,如中线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基地工作开展情况。
图5:基地在中线公司网站部分宣传报道情况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当前,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有专职科技工作者2人,兼职科技工作者31人,科技工作团队成员来自不同领域,涵盖安全生产、防汛应急、水质保护等多个专业领域,为科普工作注入了多元化的知识与活力。在日常工作中,专职与兼职人员紧密配合,定期交流工作进展、分享经验,确保科普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寒暑假、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月等重要节点,不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内容涵盖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多个方面,有效提高了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全年共计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志愿服务活动5次,覆盖500余人次;每年夏季溺水事故高发期,基地会组织开展一系列防溺水宣传活动。科普工作者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乡村等地,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向公众详细讲解溺水的危害、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后果,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防溺水的重要性。全年共计开展防溺水宣传12次,覆盖1000余人次,切实筑牢广大群众生命安全防线;为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和水安全的认识,基地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点,积极开展水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水资源现状、水污染防治、节水技巧等知识。在科普展览中,设置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互动体验区则通过无人机取样、水质检测实验、ph 值小实验等项目,让公众亲身体验水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公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全年共计开展水文化宣传6次,覆盖300余人次。
图6 3月21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
图7 4月23日,“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图8 5月28日 ,“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主题科普实践活动
图9 9月13日 ,渠首朝阳小学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图10 9月24日,“科技赋能南水北调,品牌引领强根铸魂”主题科普实践活动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教育基地所属南水北调中线陶岔管理处,现有职工31名、专职讲解人员2名。2023年度,除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主体运行维护工作外,教育基地日常运营经费约17.8万元,主要用于保障日常科普活动的开展。
二、特色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赓续红色血脉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不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更是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日常科普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通过移民精神、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历程、科技工作者们夜以继日攻克的技术难关为切入点,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及中小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陶岔管理处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探索“党建+研学”的新模式,活动开展过程中,陶岔管理处党支部支委委员、微网格小组长率先垂范,分工负责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讲解介绍、模拟演示、宣传配合、现场安保等工作,让到访人员在接受水情知识、感受科技创新力量的同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二)深化课程开发,助力人才培养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开发了一系列特色科普课程。对于小学生,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科普实验、有奖问答、手抄报评比等手段,充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针对高校学生,课程则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多种手段,介绍工程的基本信息,并深入分析工程在水资源调配、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根据科普内容,基地会邀请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分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挑战,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通过这些特色课程的研发,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基地结合自身运行实际,自主研发出《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原理研究》《南水北调总干渠中哪些东西要say no》《南水北调中线的调水秘密》等特色课程6项,向公众展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蕴含的科技秘密。同时,基地还积极响应并参与河南省“科技筑梦——传播科学文化”主题活动,开展了“生命健康与安全”“发现基础科学之美”两个主题的科普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覆盖范围,在沿线中小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
(三)创新活动形式,拓展科普广度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科普教育基地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开展科普研学实践活动。在“请进来”方面,接待了全国各地社会团体、水利机关及其他行业、大中小学生前来交流考察,覆盖面广、影响深远。在“走出去”方面,不仅走进学校开展安全宣讲,还深入沿线村镇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活动,加强对工程渠道和园区周边的科普宣传,宣贯科学知识、发放宣传页,切实增强基地宣传辐射力。在“请进来”方面,邀请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学生走进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开展研学活动,包括观看宣传片、观察无人机取水样、动手搭建模型、讲解工程模型、发放宣传手册等,向其介绍我国水情、南水北调工程等情况,感受国之重器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同感与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
三、问题不足
(一)研学讲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科普教育基地针对研学讲师的专业培训方面较为匮乏,师资水平无法有效提升。建议对研学工作人员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在实际研学活动中的教学能力以及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受众群体较为单一
目前与基地建立稳定科普研学机制的学校主要来自基地周边村镇,周边县城及省市的生源因路途遥远,无法到达基地。需要为省外生源搭建稳定的联系平台。另外,在研学生源学龄段上,主要集中在低年级段,高年纪段的生源因学业需要,很少配合开展相关活动。
(三)硬件设备及课程内容有待完善更新
基地现有模型数量不足。每次科普教育学生人数超60人后,现有模型数量无法满足学生的参与感,实验器材易损耗,且部分实验器材陈旧老套,无法有效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科普知识惠及范围。目前农村地区科普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服务基层的能力不强,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接受科普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求。组织实施科普下乡,入村进户等农村科普工作是提高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 二)进一步开发贴合实际的研学课程。要采用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内容和方式。活动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
(三)进一步扩大宣传渠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科普网站等渠道,加大对科普活动的宣传力度。制作精美的活动预告海报、短视频,详细介绍活动内容、时间和参与方式。同时,与教育类自媒体合作,邀请他们对基地的活动进行报道和推广,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