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不断致力于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积极探索科普教育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在科普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地根据《中国科协科普部关于做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细致地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科普工作绩效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1.管理与组织架构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拥有甘肃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张掖市龙渠国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塔尔沟科研试验站四处各具特色的野外试验示范科普基地,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与组织架构。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两委会作为基地最高决策机构,统筹负责基地的整体规划、战略布局与重大事项决策。委员会下设科普工作部和野外试验基地协作部等职能部门。科普工作部主要承担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与宣传推广工作,包括制定科普工作计划、开发科普课程与资料、培训科普志愿者等;野外试验基地协作部负责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基地科研项目的开展与成果转化,同时协调各野外试验示范基地的科研监测工作,全力保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物资采购与管理、安全保卫等工作,为基地的正常运转与科普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后勤支持。
2.内部规章制度和科普工作计划或规划
为确保基地规范、有序运行,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规范;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过程、经费使用、成果验收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科普活动管理制度,规定了科普活动的组织流程、安全保障、质量评估等要求;基地设施设备管理制度,规定了各类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设施的维护保养与合理使用;此外,还有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从多方面保障基地工作的合规性与高效性。
在科普工作计划方面,制定了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的策略。短期计划侧重于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如结合特定的生态保护主题日、科普宣传周等,组织公众实地参观野外试验示范基地,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保护、荒漠化防治、良种培育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成果。同时,积极拓展科普宣传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科普网站等进行线上科普推广,提高科普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长期规划着眼于构建完善的科普教育体系,联合教育部门将基地科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发系列科普教材与教具,培养专业的科普教育人才队伍,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乃至全国知名度的科普教育品牌,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持续贡献力量。
3.档案建立和管理情况
科普教育基地高度重视档案建立与管理工作。建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室,配备了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存储设施设备。对于科研监测数据,按照不同的野外试验示范基地、研究项目、时间序列等进行分类归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可追溯性。科普活动档案则详细记录了每次活动的策划方案、实施过程、参与人员信息、活动效果评估等内容,为后续科普活动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基地的规章制度文件、人员信息档案、设施设备资料等进行系统整理与归档,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方便档案的查询、借阅与利用,为基地的科学管理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情况
基地依托四个科研试验站建有科研实验中心2024平方米,建有植物标本室、种子标本室、昆虫标本室、荒漠区植物标本室、祁连山土壤标本室,配套各类科研实验仪器与科普设施设备220台套。建有祁连山特有树种科普园(200亩)、沙生植物科普园(40亩)、北方特色寒生旱生乡土草种质资源科普园(15亩)、科普教育科学宣传专家工作室等科普展示区10处。基地拥有甘肃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张掖市龙渠国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甘肃省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四处各具特色的野外试验示范科普基地。基地全年对外开放或服务公众270天,服务公众1500多人次。
科普基地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基地紧紧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良种繁育、荒漠化治理等科研成果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激发公众对林草科技的兴趣与自然探索欲望,开展研学教育活动24场次1200余人次,开展科普培训及学术交流30场次300余人次,开展科普宣传及培训10批次20余人次。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与张掖市电视台、张掖日报等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媒体报道效果,与所在地的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建立了广泛且深入的合作关系,在社会上已具有较高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加强科普教育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基地每年积极配合张掖市科技局和张掖市科协举办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教育活动,按时提交总结材料,努力提升科普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和水平。一是基地积极组织参加由张掖市科协、甘肃省科学技术普及学会、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创城办、张掖市水务局联合举办的张掖市第一届公民科学素质大赛,荣获三等奖,基地代表队的王婷同志荣获优秀个人奖。二是组织水涵院本土专家举办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性、生态保护的意义、荒漠生态治理、沙尘暴防御以及相关科学知识。三是精心策划了科普展览,展示了科技创新成果,参观科学实验室、标本室等。展览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实物标本及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青少年直观地呈现了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四是积极组织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及河西学院本科生前往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母树林实地考察,让大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了解生态保护的实际情况。期间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9场次,参与人员200余人次。
基地在现有展品式科普基础上,增加体验式研学课题活动,每年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与民生研学基地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互动性强的科普活动。一年来共同合作完成各类培训40余场次1200余人次。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信息情况
科普教育基地紧密结合祁连山生态保护、林草良种繁育、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前沿与社会热点,及时更新科普教育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创新发布公众,确保科普教育内容与时代同步,激发公众对前沿科技的兴趣与探索欲望。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与多家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媒体报道效果。一年来,被市电视台报道2次,报纸专题报道8篇,网络媒体报道多达100余次,科普甘肃发布信息8篇。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教育服务情况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是一所基层科研机构,现有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64人,其中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3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领军人才2人、省优专家2人、市管拔尖人才13人、硕博士25人,初步形成士研究人员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在国内同行业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基地科普教育工作全部由专业科技工作者组织实施,确保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度科普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七)**科普教育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到位资金15万元,举办国家人社部《黄河中上游及祁连山地区多生态系统统筹治理与高质量发展》高级研修班1期。围绕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过程、气候变化下森林适应性的动态演变、黄河中上游生态水文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脆弱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耦合机制、祁连山地区草地资源调查规划、退化草地及恢复治理、祁连山多尺度侵蚀过程的长尺度气候调节机理进行研修,为黄河中上游及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研修人数达80余人。实际支出15万元,支出率100%。科普专项经费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项目资金的申报、使用和管理,手续齐全,合法合规。
基地共有专兼职科普教育人员39名,其中:专职人员6名,兼职人员33名。为进一步壮大科普队伍,提高科普教育队伍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基地采取了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科普教育的兼职工作、集中组织科普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他们对科普教育工作的认识,壮大了科普教育工作队伍。基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和技术职称,不断满足现有的科普教育活动需要。基地每年专项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人员培训,举办培训班和科普教育专题讲座培训。要求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开展“张掖市干部在线”学习,学时不少于90个课时;参加“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学时30课时;参加“国家保密局保密教育培训”;参加“甘肃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平台学习”,学分30分;2024年基地1人参加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交流活动(第一期)、1人参加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交流活动(第三期);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康向阳、李伟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沈永宝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杨敏生,甘肃省农业大学李毅教授前来指导培训。
二、特色工作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单位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四个海拔梯级分布野外试验站的建立,形成了祁连山及黑河流域不同海拔梯度植被垂直带科学研究网络,让公众清晰完整的认识祁连山森林草原生态功能、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林生长、生境演化、绿洲荒漠交错带荒漠化演变进程。基地除了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举办主题科普教育活动外,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积极开展了春“植”张掖·共“树”未来科普研学、“树木认养·赏花观光·科普研学”、民生研学-丝路文化、西北特色植物研学课题等一系列体验式科普教育活动。通过与其科普教育资源的合作,基地不再简单的把科普作品或科普服务呈现给受众,而是由受众亲身去观察、体会和互动。
科普活动
三、问题不足
1.科普教育经费不足,无专项科普教育资金
科普教育经费是科普教育设施建设的主要保障,也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经费不足、不固定、来源单一、无专项科普教育资金,一直是困扰基地拖展科普教育工作的关键问题。
2.科普教育工作队伍力量仍然薄弱
在提高科普教育队伍的能力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普教育工作队伍等方面还有差距。
3.科普教育创新能力不强
科普教育基地普遍存在科普教育活动途径不多、形式单一的特点,基地习惯于开展宣讲式、参观式活动,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普教育活动开展不多。随着社会公众对科普教育需求快速增长,传统的科普教育方式和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基层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四、工作建议
1.针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经费不足问题,建议每年给获批的基地拨付一定的基地运行补助,解决部分科普教育经费。
2.加强科普教育工作队伍力量,建议增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人员能力提升培训次数和人员。建议地方科协更多频次举办科普培训,扩大受训面。
3.扩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合作交流。建议每年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各基地间的互相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优秀的科普理论和实践经验。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基地简介: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于2022年11月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补充认定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国内较早且唯一开展水源涵养林研究的科研机构。目前,已经建成了以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四大生态系统为研究主体的定位观测和试验基地体系,研究方向涉及森林草原生态、水文水资源、林草种质资源保护、遗传育种、荒漠化监测、湿地研究等多个领域。研究院下设西水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龙渠种子园科研试验站、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塔尔沟科研试验站四个科研试验基地。
依托上述科研基地,先后建成20多个国家部门和省级科研平台。形成了“高寒区—浅山区—绿洲区—荒漠区”梯度布局合理的科研基础和试验条件,观测仪器和固定设施完备,现有林内梯度观测塔、沿海拔梯度水量平衡场、林冠截流固定样地、冻土深度观测点、生物多样性监测、荒漠化定位监测等多处观测站场,开展长期野外监测和实验分析工作,积累了大量长时间序列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良种繁育相关的基础观测数据。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建院以来,共完成部、省、市及外援科研项目16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64项,先后获国家林业部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林业局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出版专著7部,发明专利15项,颁布实施地方标准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目前承担在研科研项目10多项。
基地地处黑河流域中游,地属张掖市肃南县马蹄乡和甘州区龙渠乡、三闸镇管辖区内,海拔1650-2500 米,承担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荒漠化定位监测等,主要从事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森林、草原、水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研究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祁连山特有珍稀树种、草种为主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选优、示范、推广以及荒漠化定位监测治理等工作。基地建有科研实验中心2024平米,建有植物标本室、种子标本室、昆虫标本室、荒漠区植物标本室、祁连山土壤标本室5个,建有脱毒组培苗良种繁育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种子贮藏准备室、处置室、生理生化室、计量室、种子遗传品质检测室、档案室等11个,配套科研实验仪器220台套;建有祁连山特有树种科普园、沙生植物科普园、北方特色寒生旱生乡土草种质科普园3处。各个实验室、展区都设置有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的说明牌、解说牌、导览牌和标识牌,为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拥有一支专业的科研队伍,不仅是科研领域的优秀专家,也是基地科普教育的主力军,能够结合科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公众提供生动、有趣的科普知识。近年来基地获得多项荣誉:2016年获国家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7年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甘肃省2017-2021年度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命名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人才服务基地”;2020年被甘肃省林业厅授予“全省林业科技先进单位”;2021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2021年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全国林草科普基地”;2022年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甘肃省科普基地”;202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补充认定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在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绩效中期评价中,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获评优秀等次;2024年1名科普工作者获国家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开放时间:**3月1日-11月30日9:00-18:00向公众开放,全年开放2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