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中国科协、省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公共科普服务职能和科普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以高质量科普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将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我院党委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发挥了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自觉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推进科普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组织管理。院总农艺师梅书棋分管科普工作,院成果转化处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并把科普工作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已制定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服务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做好科普基地日常管理。制定了省农科院重大科研业绩奖励办法,对在科普工作等公益性科技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给予1-2万元奖励。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科普基地全年免费均对外开放,本年度共接待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中高职)院校师生、社会企业团体等10000余人次。科普场所面积共计1320000平米。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全年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15场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其中,4月27日,院经作所在蚕桑科普基地开展了以“走进蚕桑世界,解码生命奥秘”为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为前来参观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附属幼儿园小朋友带来了一场蚕桑“科普大餐”。院中药材所在华中药用植物园科普基地举办了植物总动“园”全国植物园科普活动,以人类与“植物星球”为主题,向民众介绍区域特色药食同源类植物,引导民众认识、关注中药材,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年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科技服务180余场次,社会民众参与人数1万余人。其中,11月14日,我院组织开展了农业转基因法规及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宣讲了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生物安全立法等知识,以及当前国际国内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相关情况,院内职工、企业职员、社区居民共计230余人参加了活动;4月11日,院经作所专家走进华农附校科普课堂,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蚕桑文化科普教育。科普内容包括蚕的生物学知识、蚕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蚕桑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在科技活动周期间,我院组织专家服务队,先后赴枝江、麻城、石首、恩施等48个县市(区),针对57家企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对水稻、蔬菜、畜禽、果树等种养殖技术需求,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培训指导1500余人次,发放科技图书、明白纸12000余册(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我院精心谋划了7项重点活动并在全国科普日平台上发布,共计2000余人参加活动,其中,9月21日,院经作所举办“小小蔬果侦探——探索蔬菜的秘密”主题科普活动,开展蔬菜知识讲座,参观蔬菜健康工厂参观了无土栽培番茄和鱼菜共生基地,让群众亲身体验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9月22日,院果茶所以“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为主题,举办了“砂梨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通过展板宣传、视频播放、现场讲解、展示与品鉴砂梨种质资源实物和梨果冻、烤梨等加工产品等方式,介绍了砂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梨起源与梨文化等相关知识,让社会公众充分感受到了砂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应用价值。院农经所期刊编辑团队参加2024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启动式暨主场活动,通过挂图展示、专家讲解、发放科普书籍等多种方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电能、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信息应用领域,开展科普宣讲,现场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500余份,取得了较好的科学普及效果。
科技活动周期间,我院开展科普专场活动7场,共计5000余人参加活动,其中,5月25日,院总农艺师梅书棋带队参加湖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式,我院在主场展览活动展示了15项优秀成果参展,并邀请现场观展的领导嘉宾、市民朋友对科技产品进行了品鉴,打造了集成果展示、科学普及、品鉴互动为一体的科技盛宴;院粮作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农业创新活力”科创筑梦开放日专场活动,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徐得泽研究员作“守护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科普讲座,并举行了鲜食甜玉米“楚超甜1号”“鄂薯17”薯干品鉴活动,这次活动将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引导小学生近距离触摸农田,了解农业科技,从小树立节粮爱粮、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院生农中心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科普基地开展了以“科学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在科普专员的指引下,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了棉铃虫、小菜蛾、草地贪夜蛾等重要农作物病害,在显微镜下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了他们浓烈的科学探究热情。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科普基地共开设有2个媒体平台,分别为科普中国科普号(https://h5.kepuchina.cn/scientificwebsite/website?id=14762#)和科普园地(http://www.hbaas.ac.cn/list/29.html),累计发布科普信息100余条,总阅读量2万余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动员全院1000名科技人员2750批次5860人次下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湖北科普服务工作添上“农”墨重彩的一笔。1月11日至12日,院果茶所果树专家赴五峰县、长阳县开展科技服务暨“科普迎新春”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讲解蓝莓、梨树等果树品种的特性及管理要点,现场示范果树轻简化整形修剪技术,指导果树冬季肥水管理及病虫害绿色防控,为夏季丰产丰收打下基础;1月16日,我院开展“美好生活 鲜花扮靓”科普花卉展活动,花卉团队专家通过现场讲解、资料发放等方式介绍了月季、非洲菊、朱顶红、蝴蝶兰等花卉栽培养护技术,并围绕月季盆栽管理、非洲菊切花保鲜、兰花病虫害防治等栽培养护问题进行了辅导讲解,提升了职工群众赏花、养花、爱花的专业素养和种养实践操作能力,有力促进了花卉资源保护和栽培养护等相关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9月14日,院加工所核农技术研究室专家赴黄陂,开展题为“核技术农业应用与辐照食品”科普讲座,主要围绕核技术农业应用发展历程、辐照食品类别及其安全性进行了科普宣传,为群众解开“身在辐中不知辐”的疑惑,也为辐照食品的推广打下基础。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基地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力度,2024年科普工作经费20万,主要用于科普基地建设、科普人员下乡入企开展科普活动。基地现有专兼职科普人员180余人。
二、特色工作
2024年,科普活动贯穿全年,营造了“多阵地、多战线、广覆盖、齐参与”的科普活动氛围,1部作品荣获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大赛一等奖,1部科普书籍入选省优秀科普作品,1部作品获省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优秀奖,2家单位获评2024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5项活动荣获湖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5人获评2024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个人。
(一)以科普基地为依托,面对面讲解科普知识
着力打造高质量科普体系,充分利用科普基地、平台等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普活动15场次。其中,1月19日,我院与枝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以“科创科普迎新春,生态美味过大年”的科普活动,打造集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科普和年货集市,通过科普宣传和年货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宣传院地共建成果,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和健康生活常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引领新春消费新潮,营造浓厚节日氛围;9月22日,院粮作所举办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暨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场展示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150余份,开展关于神奇种子科普知识讲座,品尝新甘薯品种制作的薯片零食,体验田间挖甘薯,吸引100个家庭共计200余人参加。5月27日,院果茶所举办了砂梨种质、猕猴桃种质、茶树种质开放日活动,120余名市民朋友到金水基地参观学习,科技工作者介绍了资源圃概况以及资源收集、种质创制、基因挖掘、模式创新等方面知识,讲述了野外采集资源过程以及育种人的艰辛和不易,让市民朋友实地了解植物资源与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的关系,也感受了农业科研工作者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9月28日,院生农中心举办“‘虫’此走来-农业益虫和害虫认知”主题科普活动,现场为小朋友们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害虫及害虫的危害,激发他们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热情。
(二)以服务三农为使命,手把手传授科学技术
丰盛的科普“大餐”不仅要“合胃口”,也要“易消化”。受众不同科普需求也不尽相同,做好科普工作只靠单方面的输出通常是不够的,科普知识能与受众需求形成双向互动,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效果可能事半功倍。特别是在春节前后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和梅雨期间,省农科院组织全省农科系统319个专家服务队分赴80个县市区,深入1993家企业(合作社、大户等)、378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学抗灾救灾技术服务,4篇专报获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副省长彭勇肯定性批示。
一年来,省农科院各专业所(中心)结合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专家大院等工作,通过开展科技“闹春耕”、科技抗灾救灾等活动,共组织2400余名专家,4500余次先后深入枝江、赤壁、大冶、应城等全省83个涉农县(市、区),针对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对水稻、果蔬、中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痛点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共开展科技服务活动183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330余项(台套),培训指导3万余人次,发放科技图书、明白纸4万余册(份),服务面积5000余万亩,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9月18日,院植土所植保团队专家赴钟祥开展全省小麦油菜秋播现场培训会,培训180余人,为全省科技秋播、绿色秋播提供了科技支撑。9月13日,院畜牧所家畜疫病防控团队专家赴云梦农旭畜牧有限公司,针对楼房养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指导公司加强洗消力度、加大检测频度、加强免疫、杜绝从疫区引种等生物安全综合防控措施,将各类疫病拒之门外。
(三)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实打实解答热点问题
我院坚持从公众熟悉且关心的话题入手,利用多种传播手段、高质量的科普内容,与时俱进的创新形式,把鲜活的科学知识、丰富的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科学更好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普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我院组织科技人员针对农业生产者和爱好者的需求,精心编写科普书籍《梨适地适栽与良种良法》,系统介绍了梨树的经济意义及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梨新品种培育、高标准建园及梨园机械化管理、高光效树形及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作为学生科普读本和梨树种植户参考资料的最佳选择,并成功入选“2024年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院经作所制作了《西瓜的甜“蜜”》的科普小视频,针对网络上盛传的的西瓜变甜是因为瓜农给西瓜打甜蜜素的问题,进行现场实验演示,得出给西瓜打针使西瓜变甜是谣言。同时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西瓜之所以变甜是因为品种改良升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运用。院质标所制作了《“姣”你识米——大米品鉴记》的科普小视频,以普通百姓如何选择大米为切入点,设置超市、专业实验室、实验基地3个场景,从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挑选好大米,如何评价米饭食味品质,如何通过全程质量技术控制管理保障大米质量安全,为消费者选择安全、优质、健康的大米提供科学依据。
(四)以媒体报道为推手,高频次宣传科普实效
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科技服务活动、科普教育活动,提升活动效果。其中,院各单位在大楼电子屏宣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湖北日报以“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奏响荆楚大地丰收赞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赋能‘三农’剪影”为题,为民众描绘了一幅正在希望田野上徐徐展开的丰收画卷;《“姣”你识米——大米品鉴记》科普小视频,在院网站、院公众号、所公众号、抖音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得到大量消费者的点赞好评。据不完全统计,我院各类科技服务、科普活动被新华社、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抖音等新闻媒体平台报道90余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民众科学素质的提高。
三、问题不足
虽然2024年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普宣传渠道传统单一,局限于讲座、展板等,受众范围有限,加之新颖性和趣味性不足,导致科普受众不多,不能满足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
四、工作建议
(一)构建科普格局,筑牢科普工作基础
一是要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与文化、艺术、旅游等融合发展,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二是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申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考核内容,遴选推出一批科普工作优秀工作者和团队,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采用“科普+或+科普”等多元化方式放大科学的声音,通过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增强公众的科普参与感。四是加大科普基地建设经费支持力度,提升科普基地建设水平。
(二)强化科普质量,提高科普传播能力
一是科普工作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关心的话题,选择“接地气”能够引起公众兴趣,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开展科普。二是科普内容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避免较强的专业术语以及复杂的理论公式,采用图文并茂的科普方式,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推动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更好的帮助公众理解和记忆科普内容。三是科普内容要积极回应公众对于科学的质疑,通过科学小实验等方式提高科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推出更多兼具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内容,打消公众疑虑,更好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三)拓展科普渠道,提升科普服务效能
一是通过试验示范、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科普先进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开展科普体验活动,组织公众参观农场田园、农产品加工场地,体验农产品采摘乐趣,让公众直观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增强公众对农业科技的感性认识。三是通过大型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活动,既宣传农业科技产品,又科普农业知识;利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等重大活动,开展农业科普工作,打造农业科普品牌,推动农业走进社区、走进百姓。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1月16日
附件:
基地简介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中国科协、省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公共科普服务职能和科普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以高质量科普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将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我院党委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发挥了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自觉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推进科普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组织管理。院总农艺师梅书棋分管科普工作,院成果转化处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并把科普工作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已制定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服务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做好科普基地日常管理。制定了省农科院重大科研业绩奖励办法,对在科普工作等公益性科技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给予1-2万元奖励。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科普基地全年免费均对外开放,本年度共接待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中高职)院校师生、社会企业团体等10000余人次。科普场所面积共计1320000平米。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全年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15场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其中,4月27日,院经作所在蚕桑科普基地开展了以“走进蚕桑世界,解码生命奥秘”为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为前来参观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附属幼儿园小朋友带来了一场蚕桑“科普大餐”。院中药材所在华中药用植物园科普基地举办了植物总动“园”全国植物园科普活动,以人类与“植物星球”为主题,向民众介绍区域特色药食同源类植物,引导民众认识、关注中药材,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年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科技服务180余场次,社会民众参与人数1万余人。其中,11月14日,我院组织开展了农业转基因法规及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宣讲了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生物安全立法等知识,以及当前国际国内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相关情况,院内职工、企业职员、社区居民共计230余人参加了活动;4月11日,院经作所专家走进华农附校科普课堂,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蚕桑文化科普教育。科普内容包括蚕的生物学知识、蚕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蚕桑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在科技活动周期间,我院组织专家服务队,先后赴枝江、麻城、石首、恩施等48个县市(区),针对57家企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对水稻、蔬菜、畜禽、果树等种养殖技术需求,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培训指导1500余人次,发放科技图书、明白纸12000余册(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我院精心谋划了7项重点活动并在全国科普日平台上发布,共计2000余人参加活动,其中,9月21日,院经作所举办“小小蔬果侦探——探索蔬菜的秘密”主题科普活动,开展蔬菜知识讲座,参观蔬菜健康工厂参观了无土栽培番茄和鱼菜共生基地,让群众亲身体验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9月22日,院果茶所以“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为主题,举办了“砂梨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活动,通过展板宣传、视频播放、现场讲解、展示与品鉴砂梨种质资源实物和梨果冻、烤梨等加工产品等方式,介绍了砂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梨起源与梨文化等相关知识,让社会公众充分感受到了砂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应用价值。院农经所期刊编辑团队参加2024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启动式暨主场活动,通过挂图展示、专家讲解、发放科普书籍等多种方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电能、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信息应用领域,开展科普宣讲,现场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500余份,取得了较好的科学普及效果。
科技活动周期间,我院开展科普专场活动7场,共计5000余人参加活动,其中,5月25日,院总农艺师梅书棋带队参加湖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式,我院在主场展览活动展示了15项优秀成果参展,并邀请现场观展的领导嘉宾、市民朋友对科技产品进行了品鉴,打造了集成果展示、科学普及、品鉴互动为一体的科技盛宴;院粮作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农业创新活力”科创筑梦开放日专场活动,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徐得泽研究员作“守护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科普讲座,并举行了鲜食甜玉米“楚超甜1号”“鄂薯17”薯干品鉴活动,这次活动将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引导小学生近距离触摸农田,了解农业科技,从小树立节粮爱粮、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院生农中心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科普基地开展了以“科学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在科普专员的指引下,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了棉铃虫、小菜蛾、草地贪夜蛾等重要农作物病害,在显微镜下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了他们浓烈的科学探究热情。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科普基地共开设有2个媒体平台,分别为科普中国科普号(https://h5.kepuchina.cn/scientificwebsite/website?id=14762#)和科普园地(http://www.hbaas.ac.cn/list/29.html),累计发布科普信息100余条,总阅读量2万余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动员全院1000名科技人员2750批次5860人次下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湖北科普服务工作添上“农”墨重彩的一笔。1月11日至12日,院果茶所果树专家赴五峰县、长阳县开展科技服务暨“科普迎新春”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讲解蓝莓、梨树等果树品种的特性及管理要点,现场示范果树轻简化整形修剪技术,指导果树冬季肥水管理及病虫害绿色防控,为夏季丰产丰收打下基础;1月16日,我院开展“美好生活 鲜花扮靓”科普花卉展活动,花卉团队专家通过现场讲解、资料发放等方式介绍了月季、非洲菊、朱顶红、蝴蝶兰等花卉栽培养护技术,并围绕月季盆栽管理、非洲菊切花保鲜、兰花病虫害防治等栽培养护问题进行了辅导讲解,提升了职工群众赏花、养花、爱花的专业素养和种养实践操作能力,有力促进了花卉资源保护和栽培养护等相关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9月14日,院加工所核农技术研究室专家赴黄陂,开展题为“核技术农业应用与辐照食品”科普讲座,主要围绕核技术农业应用发展历程、辐照食品类别及其安全性进行了科普宣传,为群众解开“身在辐中不知辐”的疑惑,也为辐照食品的推广打下基础。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基地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力度,2024年科普工作经费20万,主要用于科普基地建设、科普人员下乡入企开展科普活动。基地现有专兼职科普人员180余人。
二、特色工作
2024年,科普活动贯穿全年,营造了“多阵地、多战线、广覆盖、齐参与”的科普活动氛围,1部作品荣获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大赛一等奖,1部科普书籍入选省优秀科普作品,1部作品获省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优秀奖,2家单位获评2024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5项活动荣获湖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5人获评2024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个人。
(一)以科普基地为依托,面对面讲解科普知识
着力打造高质量科普体系,充分利用科普基地、平台等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普活动15场次。其中,1月19日,我院与枝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以“科创科普迎新春,生态美味过大年”的科普活动,打造集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科普和年货集市,通过科普宣传和年货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宣传院地共建成果,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和健康生活常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引领新春消费新潮,营造浓厚节日氛围;9月22日,院粮作所举办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暨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场展示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150余份,开展关于神奇种子科普知识讲座,品尝新甘薯品种制作的薯片零食,体验田间挖甘薯,吸引100个家庭共计200余人参加。5月27日,院果茶所举办了砂梨种质、猕猴桃种质、茶树种质开放日活动,120余名市民朋友到金水基地参观学习,科技工作者介绍了资源圃概况以及资源收集、种质创制、基因挖掘、模式创新等方面知识,讲述了野外采集资源过程以及育种人的艰辛和不易,让市民朋友实地了解植物资源与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的关系,也感受了农业科研工作者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9月28日,院生农中心举办“‘虫’此走来-农业益虫和害虫认知”主题科普活动,现场为小朋友们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害虫及害虫的危害,激发他们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热情。
(二)以服务三农为使命,手把手传授科学技术
丰盛的科普“大餐”不仅要“合胃口”,也要“易消化”。受众不同科普需求也不尽相同,做好科普工作只靠单方面的输出通常是不够的,科普知识能与受众需求形成双向互动,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效果可能事半功倍。特别是在春节前后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和梅雨期间,省农科院组织全省农科系统319个专家服务队分赴80个县市区,深入1993家企业(合作社、大户等)、378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学抗灾救灾技术服务,4篇专报获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副省长彭勇肯定性批示。
一年来,省农科院各专业所(中心)结合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专家大院等工作,通过开展科技“闹春耕”、科技抗灾救灾等活动,共组织2400余名专家,4500余次先后深入枝江、赤壁、大冶、应城等全省83个涉农县(市、区),针对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对水稻、果蔬、中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痛点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共开展科技服务活动183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330余项(台套),培训指导3万余人次,发放科技图书、明白纸4万余册(份),服务面积5000余万亩,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9月18日,院植土所植保团队专家赴钟祥开展全省小麦油菜秋播现场培训会,培训180余人,为全省科技秋播、绿色秋播提供了科技支撑。9月13日,院畜牧所家畜疫病防控团队专家赴云梦农旭畜牧有限公司,针对楼房养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指导公司加强洗消力度、加大检测频度、加强免疫、杜绝从疫区引种等生物安全综合防控措施,将各类疫病拒之门外。
(三)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实打实解答热点问题
我院坚持从公众熟悉且关心的话题入手,利用多种传播手段、高质量的科普内容,与时俱进的创新形式,把鲜活的科学知识、丰富的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科学更好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普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我院组织科技人员针对农业生产者和爱好者的需求,精心编写科普书籍《梨适地适栽与良种良法》,系统介绍了梨树的经济意义及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梨新品种培育、高标准建园及梨园机械化管理、高光效树形及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作为学生科普读本和梨树种植户参考资料的最佳选择,并成功入选“2024年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院经作所制作了《西瓜的甜“蜜”》的科普小视频,针对网络上盛传的的西瓜变甜是因为瓜农给西瓜打甜蜜素的问题,进行现场实验演示,得出给西瓜打针使西瓜变甜是谣言。同时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西瓜之所以变甜是因为品种改良升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运用。院质标所制作了《“姣”你识米——大米品鉴记》的科普小视频,以普通百姓如何选择大米为切入点,设置超市、专业实验室、实验基地3个场景,从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挑选好大米,如何评价米饭食味品质,如何通过全程质量技术控制管理保障大米质量安全,为消费者选择安全、优质、健康的大米提供科学依据。
(四)以媒体报道为推手,高频次宣传科普实效
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科技服务活动、科普教育活动,提升活动效果。其中,院各单位在大楼电子屏宣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湖北日报以“奋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奏响荆楚大地丰收赞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赋能‘三农’剪影”为题,为民众描绘了一幅正在希望田野上徐徐展开的丰收画卷;《“姣”你识米——大米品鉴记》科普小视频,在院网站、院公众号、所公众号、抖音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得到大量消费者的点赞好评。据不完全统计,我院各类科技服务、科普活动被新华社、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抖音等新闻媒体平台报道90余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民众科学素质的提高。
三、问题不足
虽然2024年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普宣传渠道传统单一,局限于讲座、展板等,受众范围有限,加之新颖性和趣味性不足,导致科普受众不多,不能满足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
四、工作建议
(一)构建科普格局,筑牢科普工作基础
一是要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与文化、艺术、旅游等融合发展,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二是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申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考核内容,遴选推出一批科普工作优秀工作者和团队,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采用“科普+或+科普”等多元化方式放大科学的声音,通过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增强公众的科普参与感。四是加大科普基地建设经费支持力度,提升科普基地建设水平。
(二)强化科普质量,提高科普传播能力
一是科普工作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关心的话题,选择“接地气”能够引起公众兴趣,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开展科普。二是科普内容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避免较强的专业术语以及复杂的理论公式,采用图文并茂的科普方式,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推动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更好的帮助公众理解和记忆科普内容。三是科普内容要积极回应公众对于科学的质疑,通过科学小实验等方式提高科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推出更多兼具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内容,打消公众疑虑,更好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三)拓展科普渠道,提升科普服务效能
一是通过试验示范、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科普先进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开展科普体验活动,组织公众参观农场田园、农产品加工场地,体验农产品采摘乐趣,让公众直观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增强公众对农业科技的感性认识。三是通过大型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活动,既宣传农业科技产品,又科普农业知识;利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等重大活动,开展农业科普工作,打造农业科普品牌,推动农业走进社区、走进百姓。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1月16日
附件:
基地简介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始建于1978年,是湖北省政府直属的唯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设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果树茶叶、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生物农药、中药材和农业经济10个研究所(中心),建设有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果树(砂梨、猕猴桃)种质资源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92个。科普基地分布在洪山区、江夏区、鄂州和恩施四地,面积近2万亩。现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8个,专兼职科普人员180余人,每年开展科普教育、技术服务等各类科普活动500余场次,年度服务公众1万余人次,辐射10万余人次。
粮食作物科普研学实践基地(武汉)
国家砂梨种质资源圃(武汉)
华中药用植物园(恩施)
健康蔬菜创新工厂(武汉)
健康蔬菜创新工厂(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