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
原创
依托基地丰富图文、视频、音频等科普资源进行科普宣传。
收藏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成于2010年9月,拥有展品(设备)700余件,价值1000余万元,建筑面积3000余平米。现有科普专职人员24人,兼职人员17人,科普志愿者60人。是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基地包括科普长廊,近代与综合演示厅,光学演示厅,力电演示厅,金工、先进制造及电子电工实训厅。依托现有科普资源,为参观者提供参与、体验、互动性的科普展品和演示操作,揭示物理和机械科学的奥秘,让参观者了解物理与机械工程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着重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人们的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提高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2018年10月基地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命名为“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2020年12月被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兰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4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8月被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入选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2023年3月被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甘肃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2024年2月被甘肃省教育厅等10部门授予“第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4年8月,基地被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同时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基地“石榴籽”科普团队第28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强化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基地科普工作由校领导直接分管。2024年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高度重视科普基地建设,分管科普工作的王建华副校长统筹安排部署,实验教学部(正处级单位)主任负责科普工作的计划、执行和绩效工作。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协调配合下,科普基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全国科普先进集体和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基地科普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主要由实验教学部(正处级单位)负责。实验教学部设立了专门的科普基地管理工作室,负责全面组织、策划和实施科普工作。该工作室由实验教学部主任直接领导,并汇聚了一群具有丰富科普经验和专业素养的团队成员。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擅长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科普内容。实验教学部负责制定年度科普工作计划,科普基地管理工作室负责策划各类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讲座、实验演示、科普展览等,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兴趣偏好的公众需求。同时,科普基地管理工作室还负责科普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科普活动的顺利进行。

基地将科普工作作为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科普活动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同步推进。实验教学部主任亲自主抓,研究部署科普工作,并将科普工作列入实验教学部重点工作和年度计划。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科普基地协同实验教学部各实验室共同商讨科普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工作计划中详细列出了科普活动的主题、形式、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并明确了责任分工和考核标准。此外,基地还根据当年中国科协和甘肃省科协的工作安排,对年度工作计划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确保科普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民委、甘肃省的政策支持和学校硬件投入,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优先保障,确保了科普活动的统筹规划和高效执行,为科普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基地制定并实施了《科普基地参观须知》《科普人员工作职责》《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开放制度》《科普服务宗旨》《科普教育基地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安全管理制度》《科普基地科普工作管理制度》等制度,明确了科普工作的流程规范、责任分工、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内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得科普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有效提升了科普活动的组织效率和实施效果。同时,制度还强调了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了科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为了激励和支持科普工作的开展,西北民族大学制定的《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平台管理办法》中规定,国家级科普基地每年给予10万以上的经费支持,并明确了科普绩效考核办法等。《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工作量化计分办法(试行)》文件中对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竞赛等获奖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实验教学部也设立了科普工作奖励机制,对在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包括年度考核和年度奖励绩效中均予以体现。其次,基地为科普志愿者提供丰富的培训和指导机会,提高他们的科普能力和水平。此外,基地还设立了科普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科普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科普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激发了科普人员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基地还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基地现拥有展品(设备)700余件,价值1000余万元,建筑面积3000余平米,包括科普长廊,近代与综合演示厅,光学演示厅,力电演示厅,金工、先进制造及电子电工实训厅。2024年度基地为当地中、小学生、本校大学生开展科普研学、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科普实践实训等活动,共计受益5000余人次。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达280天以上。

2024年,基地对部分设备进行了升级和更新,升级了激光琴、三原色、脚踏发电自行车等设备,新购了声音的能量、温柔的电击、太阳能发电、粒子加速器、高精度3D打印机、立式VR数控实训一体机、机器人焊接实训工作站等设备,共计58台套,总价值约270万元。设备展示如下图1-图5。

图1 太阳能发电演示仪

图2 机器人焊接实训工作站

图3 PCB快速制板系统(含控制主机)

图4 声音的能量演示仪

图5 电磁感应摆演示仪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2024年,兰州市第十九中学、第三十五中学、西北新村小学、榆中县夏官营镇小学、榆中县公安局、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小学以及本校本科生走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基地教师有讲授、有演示、有实操、有互动,形式多样,准备充分,受益人数共计4377人次。基地科普团队主编出版了科普类图书《弘扬科学精神 照亮逐梦之路——科学之星 伴我成长》1000册。

2024年1月1日,在甘肃省团省委组织下,西北民族大学团委组织46名师生志愿者赴积石山县甘肃共青团援建集中安置点开展“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共青团新年志愿服务活动,基地5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做了科学家精神科普讲座2场和部分趣味实验演示,为当地小学生赠送科普读物120册;带小学生一起参加跳绳、踢毽子等趣味体育运动,并颁发学习用品。地震无情人有情,志愿者们弘扬志愿精神,传递社会关爱,全力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美好家园。

2024年7月暑假期间,基地“石榴籽”科普团队16名师生代表分别赴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开展主题为“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科普边疆行科普下乡、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小学,“石榴籽”科普志愿者为小学生们讲解了“神秘的电”、“太阳能”等科普知识;在肃北中学,“石榴籽”科普志愿者为八年级学生们传递了“科学家的故事”、“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流感疫苗”等科普知识,并现场邀请学生互动参与化学小实验,用生活中常见的可食用材料现场演示讲解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受益学生350余人。

在临夏市第五中学学,“石榴籽”科普志愿者为中学生们讲解了“走进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普知识,讲述了科学巨匠赵忠尧在艰难岁月中不懈奋斗、为国家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非凡历程。在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石榴籽”科普志愿者为学生们传递了“向海洋要淡水”、“探索太阳能的奥秘”等科普知识,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受益学生400余人。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5月25日—6月1日,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基地开展了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普活动。榆中县公安局公安干警、西北新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夏官营镇中小学学生及家长共计286人走进科普基地,沉浸式体验、互动、参与了科普活动。活动中,科普志愿者通过演示设备现象、讲解物理原理、普及科学知识,讲述机械发展史、机械零部件构造、钳工、焊工、电子电工等科学知识。在科普基地,学生们还参与、体验了趣味演示展品,观摩了创新机器人表演。整个活动过程营造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学兴趣,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有效达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效果。

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基地开展了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的科普活动。西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336名师生代表走进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研学活动。主要包括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座、现场讲解体验互动、实验演示展示等形式,涵盖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全体师生分成12个小组进行现场沉浸式体验互动,每1小组共有9个区域的参观体验。活动以通俗易懂、丰富有趣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提升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2024年,基地注册并申请了科普中国APP科普号、科普甘肃APP融媒体账号,并不定期发布活动与科普类文章,共计发布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普类文章26篇,发布科普活动2次,累计阅读量49775次。此外,基地利用网站平台发布科普活动内容、活动动态新闻、科普相关政策法规、科普成效等内容,共计发布24条。

科普中国科普号: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甘肃融媒体账号:西北民族大学全国科普基地

科普基地网站链接:www.xbmu.edu.cn/kpjd/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2024年,基地积极动员科技工作者、首席科普专家投身科普服务。一方面,基地组建了专业的科普志愿服务队,涵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多个领域,利用寒暑假走出去,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社区,开展趣味科普讲座4场,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惠及学生400人次。另一方面,利用线上科普平台,积极鼓励科技工作者们发布科普文章,全方位满足大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切实让科技之光点亮生活。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科普工作经费和人员是所有科普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经费方面,本年度投入专项科普经费共计10万元,主要用于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实验器材购置、科普宣传资料印刷等,科普下乡差旅劳务、科普人员培训等。人员方面,本年度除主要科普负责人之外,有9名专业讲解员,26名科普专兼职人员。此外,基地还培养了一支思想积极、认真负责、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共计60名,有力保障“请进来”“走出去”各类科普活动高质量完成。总体上,基地不论从经费方面,还是人员方面,均能全方位为科普工作筑牢根基。

二、特色工作

基地依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平台,先后获批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系列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甘肃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兰州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基地精心规划打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特色科普宣讲,通过讲述“国之脊梁 逐梦天眼的南仁东”“隐姓埋名 铸就核盾 三次措施诺奖的王淦昌”“稀土之父徐光宪”等一系列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弘扬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科普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与人生目标。科学家精神如灯塔般为科技发展引领航向,照耀着无数青年学子前进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基地先后共开展科学家精神系列讲座8场,受益学生1000余人次。团队主编出版了科学家的故事系列科普读物《弘扬科学精神 照亮逐梦之路—科学之星 伴我成长》1000册。

依托基地,团队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普资源、专业团队及活动经验,为学生搭建起一个集实践学习、创新激发、能力提升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设计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不仅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在科普基地内设立创新创业专区,展示成功案例,举办分享会与孵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2024年基地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了2024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第七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2024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第21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等教育部学科认证的7项赛事,在比赛中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8项。基地石榴籽工作坊获得甘肃省创新创业示范中心。

三、问题不足

(一)经费支持不足

科普活动需要经费支持,包括人员经费、活动经费、宣传经费、印刷经费等。基地科普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开展科普活动受限。学校应加大对基地科普工作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门的科普资金,专门用于开展各种科普活动。

(二)重视程度不够

科普工作大多是义务、志愿服务工作,经费支持有限,因此经常不被引起重视。科普人员也是临危受命、被迫完成任务,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的队伍。学校应将科普工作纳入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给予科普工作相应的奖励和荣誉,提高教师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科普成果转化机制,将科普工作与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挂钩。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资源整合与拓展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专业科研资源,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丰富科普教育素材库,为公众带来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知识体验。

(二)加大经费投资力度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应发挥好监督、指引的导向作用,加强地方科普教育基地的经费投入,整合资源,多倾斜落后、偏远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科普事业稳步发展,帮扶提升落后地区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实验教学部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建成于2010年9月,拥有展品(设备)700余件,价值1000余万元,建筑面积3000余平米。现有科普专职人员24人,兼职人员17人。是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

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包括科普长廊,近代与综合演示厅,光学演示厅,力电演示厅,金工、先进制造及电子电工实训厅。依托现有科普资源,为参观者提供参与、体验、互动性的科普展品和演示操作,揭示物理和机械科学的奥秘,让参观者了解物理与机械工程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鼓励并着重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人们的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提高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2009年3月,实验教学部被评为甘肃省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10月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命名为“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2020年12月被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兰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4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同时被甘肃省科技厅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8月被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入选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2023年3月被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甘肃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7月被兰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兰州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2024年2月被甘肃省教育厅等10部门授予“第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月,基地“石榴籽”科普团队荣获第28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8月,基地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自建成以来,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全面开放,每年接受全校师生、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人士5000余人次前来感受科普知识的奥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普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思想,基地充分利用工程训练创新制造方面的优势,进行了科普产品制作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近几年基地老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普竞赛,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60余项。

2020年春季学生返校之际,基地老师自编自导自演了《新冠病毒灭亡记》视频,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防疫,并被多家媒体报道转载。(甘肃台综合报道部分)

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积极投身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通过组织专家团队赴“三区三州”中的深度贫困地区临潭县,开展主题为“科技引领未来,科普助力梦想”的科普活动,赴玛曲县、夏河县和迭部县开展科普宣传和赠送科普书籍活动,赴武陵山片区中的湄潭县、凤冈县、务川县、正安县和道真县开展主题为“智力扶贫,科技圆梦”系列科普活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良好的公众影响和社会效果。

西北民族大学实验教学部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将继续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宗旨,努力将科普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科普教育的特色窗口。

开放时间: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阅读理解
2025-01-19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