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领域的深耕者:冶金地质李朗田的勘探人生
在地质勘探领域,有一位身材不高、眼神坚定、语气谦逊 深耕地质近40年的杰出人物,湖北省劳动模范、“最美中南人”李朗田。他凭借对地质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踏遍青山终不悔”,荣获诸多荣誉:湖北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地质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三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等。
李朗田,男,1983年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地球化学探矿专业,现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副总地质师、中南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主持大冶铁矿危机矿山项目新增333类铁矿资源储量1400多万吨、共伴生铜近5万吨、硫50万吨、金3.67吨,荣获 “2007年度中国地质找矿十大成果”。主持 “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 探获锰矿资源量5620万吨,荣获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在此次人物专访中,我们将走近这位杰出的地质工程师,了解他的地质人生以及背后的故事。
“勤劳一天可以得一夜之安眠”
出生在湖北大别山的李朗田,拥有一位“特殊”的母亲,“我母亲是 52 年新中国刚解放不久的公社妇女主任”,尽管母亲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却拥有很高的生活智慧。她的智慧和教育方式对李朗田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60 年左右在国家精简人员,鼓励干部回家情况下,我母亲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低,才主动请缨响应号召回家”。
李朗田从担任公社妇女主任的母亲身上学到的一些做人的原则和道理对他的整个人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母亲她非常勤劳,她常说勤劳一天可以得一夜之安眠”,在母亲熏陶下,童年时期的李朗田每天早上七八点就上山去砍柴,他深深理解母亲说的话:白天如果懒懒散散,啥也不做,晚上睡觉都睡不着,而劳动一天,自己累了心安理得就可以入睡了。这些关于勤劳的话语也让他在地质工作岗位上表现得兢兢业业。他母亲还教导说:“我是当干部的,我们当干部怎么当干,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干部在前面薅田,其他人在后边跟着”作为女干部更不容易,晚上开会,白天干活,没有周末休息时间。而母亲则对辛劳毫不在意,“你是要干在前,你要带头干,你才叫干部,不然的话就不是干部”。这句话深深刻入年幼的李朗田心中,包括后面做项目,担任总工程师,“要真的,我要带头干,如果不带头干,人家凭什么跟你干,是吧?”李朗田动情说到。
“他们做事态度、奉献精神是我坚持地质根本的原因”
说到李朗田对地质的初印象,这份好奇和向往源自于他小时候家中后边住的一个中南局606地质队, 每天早晨,当李朗田还在梦乡之中,606队的队员们就已经背起大袋子上山。这份工作在李朗田的眼中既神秘又有趣。他常常会看着他们早出晚归,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敬佩。“他们除了这份工作之外,他们的业余生活也很有趣,他们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都是自己唱。”这份对地质队的向往,也让他对地质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
李朗田高中毕业报考的地球化学探矿专业,毕业了以后分到是湖北省冶金地支队,当时主要对分队长、技术负责等搞职工教育,针对他们补习初中高中内容。但毕业后没有搞专业的遗憾一直记挂在心,几个人一商量就给当时省长黄世珍写了一封信,要求专业对口。没想到不到两个月就收到了省长给地勘单位的回信的批复,要求从快处理李朗田等5人专业不对口问题。最终被分配到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的606队从事专业对口的野外采样化探工作。“一来到野外,真的是很艰苦。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工作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回来。夏季太阳非常大又热。”就这样连续采5年样品,既要体力又要脑力。
尽管工作比想象中艰辛的多,但李朗田一直坚持初心,这里离不开的是前辈和同事的鼓励和影响。“我们当时分队有很多女同志,那个女的都背着线棍子上山,就是搞电法,女同志上山去跟我们一样,像我们搞记录他还化样。”另外老同志们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同样给他以强烈的感动。“就是没有家,一心为国先找到矿这种精神!”李朗田动情说道。清晰记得有个老同志的故事,他每年回家只有12天假,在路上交通不便情况下在家里只能待6天,有一年回家住到第三天时候他女儿就把他这个包提到门外去说叔叔你可以回你自己家了。“当时他们那个时候真是把国家的事当作头等大事,他们是没有顾到家庭的,实际上还是为了国家,就是还把自己的很多都献出来了。舍小家顾大家。”还有一个姓付的老先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深深震撼到了李朗田,当时化探采样的规范是要求每一个袋子里边装大小相等的两到三块岩石并且要多点起样,“我们看我就觉得都采满了,重量够了岩石也是新鲜的这个就行了,他看完以后他就说一袋里边只有3个,有的一袋里边只有一块,块数就不符合要求。” 在已经采了几十公,一两千件样品情况下依然坚持返工。科学无小事,在李朗田四十余载职业道路上,老一辈地质人恪守原则,尽职尽责的职业风范始终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冷下来实际上是个沉淀的过程”
在1993年国家转入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地质找矿寒冬似乎在一夜之间来临。没有国家计划项目,也没有社会地质市场项目,地质队很难按月发放工资。当时很多人员为了生计纷纷出走。 “当时我就从总工程师办公室出来了,到化验室当化验室副主任兼保温材料厂厂长。”李朗田开拓思路,带领同事们在寒冬中找出路。
第一利用化验室的设备搞化验,到各大医院去为儿童化验头发,根据结果看身体缺乏什么元素。“是一种我们搞测试分析的一种延伸。”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二是做保温防腐工程,“石棉、岩棉、玻璃棉、珍珠棉都跟地质有关。还有循环水系统的清洗,循环水系统清洗也是要用到化学的,除钙、里边锈啊,都要用。”
“我们学地质的人呢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像是无所不懂”。李朗田多年的地质找矿的工作经验在工程项目中也帮了大忙!当时面临大冶有色冶炼厂的保温防腐40多万的工程招标,需要跟湖南一个防腐专业公司去竞争的情况。“我们当时就去他同楼车间附近的所有的地方看看他们原来用的什么材料,哪些东西还在哪些东西已经已经生锈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我们的保温防腐方案,结果我们的方案呢比人家的公司还胜一筹!” 就像搞矿一样,需要先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预研究,找到问题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正是李朗田这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风格使他和同事们的方案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与李朗田合作过的人都知道,把事情交给他,心里踏实!“我们做保温不像他们做保温层越厚越好,节能效果好钱多。他不考虑对方,我们是讲究共赢,我给你保温,我们是根据那个导热系数,然后结合它的厚度算出它的材料体积用量然后算出它的单价用最少的单价共同赚到最多的钱。” 在为生计而奔忙的艰难岁月里,李朗田牢记母亲所教“上半夜替自己想,下半夜你得替别人想想,你才会有活路,你光想着自己的好处,那这个事就做不好。”在工程领域打下了自己的天地。
“实际上这种经历呢对我们讲有好处,尽管可能这个过程呢挺难,冷下来实际上是个沉淀的过程。” 尽管从事其他领域,李朗田也从未忘记心底的梦想。搞专业,搞地质找矿的念头一刻也不停歇,坚持不断学习,不忘本领。
“干好一件事真要坚持一辈子”
秉承着对地质找矿的热爱和情怀,李朗田即使在寒冬中也一直坚信,矿产资源是工业的基础,尽国家始终要从自己出发,找自己的矿。“当时我们就觉得矿产资源是肯定会找的,会像 50 年代一样为主。”
“实际上就我工作 40 年,我感觉到头十年实际上非常国家非常支持黄金热,接着十年没有地质工作,接着十年是那个危机矿山是吧?接着 10 年又不行,现在你来找矿突破,就是起伏是正常的,波动嘛,是吧?这是正常的”。做事坚持、不忘初心,使李朗田在工作中一直不断学习,成为一个真正“专业人”。
谈到找矿工作,李朗田借用老同志的一句话“干任何事要有热情,要有激情”,放到找矿领域更为重要,找矿既要看到不可能部分,也要看到这个找矿的可能性。如果仅仅在不可能,项目不可能,就是否定,全是否定,就无法找到出路。而找矿需要在否定的同时找到新的出路,“我们如果看任何事只看到他的阴暗面,或者看到他消极一面,我们就对自己是种打击,而我们找矿者,我们看应该尽量看可能会,会不会可能,要反复的认证。” 。
在学习方法上,李朗田自嘲为 “笨办法、硬功夫”。在自学考试时,他首先粗略地阅读书籍,然后进行细致的阅读,直到最后他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能够闭着眼睛回忆出所需的信息后,才去参加考试。这种方法也应用在他的工作中,比如在防腐保温行业,他会首先彻底收集并研究资料,找出问题并深入学习。他相信,学习任何东西,如果只是浅尝辄止而不深入探究,是不会真正搞清楚的。当遇到问题时,他会去翻书,而且会多次重复阅读,直到完全理解。遇到与前人结论不一致时要不断深究,一定要去再去问个为什么,穷根问底。
作为一个学习地球化学的人,李朗田意识到,如果只专注于地球化学而忽视了地质学,那么就无法成为一个总工程师。因此,他会一步一步地学习,结合实践不断地揣摩和理解地质知识。他相信,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努力,即便是看似复杂和难以理解的内容,也能最终掌握。李朗田认为,下苦功夫来学习,当这种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找到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做项目一要出成果,二要培养人才
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07年度中国地质找矿十大成果”的大冶铁矿项目是寒冬后的一次的充分锻炼和考验。因为地质工作十年缺口,所以任务重难度大,为了顺利拿下并完成项目,李朗田和同事们付出了大量艰苦的努力。在北京试讲论证前一天,晚上和同事讨论修改资料直到凌晨两点多。实在太困了,他和衣歪在床上就睡着了。三点多,同事的惊叫声打断了李朗田的酣睡——房间电线着火了!情急之下,两人抱着资料冲到楼下大厅,李朗田这才发现他的衣服上大大小小的黑点十几处。原来是电线燃烧时胶皮熔化滴下来黑乎乎的“油”,幽默的跟同事说:“幸亏你没睡着,不然我们两个可能那真的搞不成深部找矿了。”
第二天上台汇报面对十几位院士、专家,倒数第二个上场的李朗田声如洪钟,论述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赢得了一致的肯定,大冶铁矿接替资源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立项论证。原本担心李朗田个子瘦弱压不住场的矿山领导也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最终大冶铁矿项目交上了完美的答卷,在矿区深部发现了厚大铁矿体,取得了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新增333类铁矿资源储量1400多万吨、共伴生铜近5万吨、硫50万吨、金3.67吨。其潜在价值在100亿元以上。
2016年,李朗田接到“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的任命,该项目投资总金额11032万元,工作区域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大部分地区,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下设14个子项目和2个科研专题,分别由总局所属的7个局(院)具体执行,共计200多人参与。项目所需的部分技术手段,大部分单位过去没有接触过,作为项目负责的李朗田也是从 2010 年真正搞锰矿,要想组织实施好项目,取得找矿突破,绝非易事。一个个目标任务:4000 万锰矿,靶区 20 处,大中型矿产地2-3处,要提交 43 幅 1: 5万的矿产地质图 像大山一般压来,李朗田虽然有些惶恐,但同时也意识到是个学习机会。
“当时我是报着两个目标,第一要出成果,第二应该要培养人才,要起码要带一批新人出来。” 李朗田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明白区域地质工作程度低,如何部署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项目实施的方向,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首当其冲的是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规范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度化、规范化,制定项目规范,“我们还当时建立一个群,规范细则包括具体工作情况实时的交流。”这个架子搭好了,建立了专家咨询系统,每年开展中期检查和年度验收;成立了项目专家组,一张以二级项目为中心,以各子项目为辐射,以各种规范细则、运行系统、工作平台为网格的大网就此织就,拉开了湘西-滇东地区地质调查大幕。最终项目任务全部完成。并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而在二级项目得到锻炼的年轻人也累计经验真正成长,成为部分总工、技术负责项目骨干。
“做人也如此,做事也如此”
凭借一腔执着与热爱,李朗田在三十余年的地质生涯中斩获了无数荣誉,谈到年轻人,李朗田不仅从专业知识上不遗余力地授业解惑,还在精神上给年轻人指引和鼓舞。“认准的事还是要坚持,第二个就是说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天生我才必有用”李朗田用自身经历解释道,在地质行业不景气时,困难常常让人感觉迷茫,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梦想,再脚踏实地,是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