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2024年,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作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下文简称“基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落实,在中心科普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将展馆升级改造、规范运维,承办主题气象科普展,提升中小学气象科学教育服务水平等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科普部作为展馆运维主要职责部门,围绕公众和社会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分众化气象科普,深化气象科普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国家级气象科普基地作用,加强气象科普讲解队伍建设,提升展馆服务能力,推动气象科普高质量发展。加强展馆规范化运维,修订《中国气象科技展馆运行管理办法》,印发《宣传科普中心(报社)关于加强中国气象科技展馆讲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不断提高科普效能、全力做好科普教育基地的参观接待工作,全年组织、接待了包括美国气象学会、海南省政协、国家档案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国资委、中国应急管理报社、中国科学报社、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在内的众多政府单位、企业、学校及社会组织,共计256场,其中部委党政机关领导128场次,大中小学校青少年125场次,外事接待3次,累计6162人次。
科普场所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加强对展馆的日常设备维护及展品展项更新。
临展区建设与西门展墙更新。基地开展临展区建设,建设了“再学习再领悟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成就展和案例展。展区一经建立,就受到了广大领导、各级党支部的青睐,纷纷前来观摩学习。在此展区,基地同时配备了专职讲解人员,为前来参观的人员进行精彩而又生动的讲解。完成中国气象局西门科普展墙两次更新,展墙主题分别为气候行动最前线主题展、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主题展。
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临展区“再学习再领悟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成就展和案例展
基础运维与项目建设。基地积极开展展馆的设备设施运营维护工作。对展馆的设备如投影仪、显示器、展柜展品、展板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全年累计更新完善设备与展板60余次,保证了设备在科普活动中的正常使用,同时展馆的展板内容均为当下最新数据,保证了科普内容的时效性,增强了展馆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与效果。基地在原有展品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展示内容,增加了《自然地理》、风云气象卫星等比例模型展品,旨在让参观者更生动直观地了解毛泽东同志对气象工作的重视以及风云气象卫星的研发历程。同时,还引入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等实物展品,展示了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此外,基地还创新性开发了AR气象雷达图神奇体验展项,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认识到气象雷达图,增强了科普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序厅改造
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中毛主席赠送给当时气象台人员学习的同期《自然地理》书籍
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中风云三号E星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开展科普活动天数共计263天,进校园次数达38次,受益学生近2200多人;基地主题研学活动探索研究2次;开展园区1+N形式科普参观学习活动118次。
昌平一中气象科普嘉年华活动:在昌平一中教育集团中滩校区第二届科技节活动之际,基地联合昌平一中,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嘉年华活动。此次活动拓宽了青少年的科学视野,促进了青少年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提升。
“荆门掇刀石小学”科普研学活动:基地联合湖北荆门市气象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气象特色教育学校“荆门掇刀石小学”科普研学活动。此次研学活动共有80余名师生参加,先后参观了局园区内的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及地面观测场等科普基地。本次活动的开展,让师生们近距离感知气象、了解气象,激发了师生对气象奥秘的探究兴趣,加深了对气象的认识,点燃了同学们探索气象奥秘的热情,为促进气象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注气候变化 呵护蓝天白云”少先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北外附小四年级中队开展以“关注气候变化 呵护蓝天白云”为主题的少先队校外实践活动。少先队员们化身科技小达人,怀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一步步揭开气象背后的奥秘。通过参加本次活动,少先队员们心中探索气象、热爱科学、关注环境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1.全国科普日活动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之际,基地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多项活动。
(1)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在北京市科学中心布置“气象科技新视界”现代气象科普展及气象科普互动体验区。
(2)参与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聚焦青少年受众群体,展出“穿越台风”VR蛋椅、AR“雷达图知多少”、“互动气象装备”等流动科普展项。现场还开展了气象小课堂之“气象科普—古代气象篇”、“气象龙卷风”,宝贝画天气之“气象甲骨文雨伞”等活动。活动共持续11天,累计约有3000名青少年参与其中。
(3)开展大国工匠、国家卓越工程师直播探馆活动,活动邀请到“国家卓越工程师”张志清、“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许映龙、“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成员代表张林到基地探馆,分别讲述气象风云卫星、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及科技发展,还分享了科研道路上的奋斗历程和心得体会,最后张林专家还为青少年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数值预报主题讲座。活动利用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
2.中国航天日活动
基地针对中国航天日组织策划了多场科普活动。首先基地到北京理工附中小学部开展“太空观测天气的眼睛”主题活动,邀请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朱琳研究员向学生们讲述“离百姓最近的卫星”风云气象卫星的奥秘。活动揭示了卫星科技的前沿进展,讲述了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活动最后,为学生发放了“气象科普业务需求”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们对气象科普业务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公众,开展活动。其次基地参加了在海淀公园举办的中关村论坛活动——海淀户外科普活动,展出了“穿越台风”VR体验设备、“模拟滑雪”VR体验设备与AR气象科普互动体验设备,丰富的展项内容吸引了广大师生前来排队参观体验。本次活动接待了来自海淀区实验第二小学、海淀区实验第四小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在校学生和公众约200人,丰富的气象科普内容与有趣的体验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五)人才建设工作
科普工作专职科普人员共11人,兼职科普人员共35人,志愿者队伍共60人。为加强基地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升讲解员讲解能力与水平,全年累计开展培训工作5次,培训人群主要为2023级2024级中心入职员工与2022级至2024级研究生,共培训人员50余名。通过统一培训和专项培训两种培训方式,培训包括邀请专业主持人进行仪容仪表培训、科普专家进行课件讲解和实验演示培训,以及专业讲解员现场指导科普表现方式的培训等内容,11月的培训特别邀请到国家自然博物馆的专家高源为讲解员系统地讲解了讲解员的应知应会和如何提升讲解能力等。培训进一步提升了讲解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持续为气象科普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特色工作
(一)发挥国家级气象科普基地示范引领作用
2024年,基地在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国家级展馆引领示范作用,以《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为指导,积极推进中国气象局园区“1+N”科普平台特色科普基地体系建设,同时与全国多地省级气象展馆建设、运维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提供业务指导。
基地充分利用“1+N”科普基地的独特优势与展馆建设的丰富成果,协调组织了百余次“1+N”科普参观学习活动,有力保障中国气象局园区、国家气象科普基地及直属单位特色科普展区持续、高效运行。
此外,基地在各类竞赛和评选中取得多项荣誉。中国气象科技展馆荣获“红领巾爱首都”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荣誉称号、中国气象科技展馆 2024年度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考核评定为优秀、“时空织雨智启未来--大国工匠、国家卓越工程师气象探馆”活动获评中国科协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气象知识》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普类)、《气象知识》编辑部推送的文章《“星眼”守护呼伦湖一一捉住让“草原明珠”变绿的幕后黑手》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青年短篇科普佳作类)”金奖、第十三届全国气象科普优秀作品“音视频类”二等奖。
(二)特色气象科普品牌活动
1.世界气象日活动
2024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气候行动最前线”,在世界气象日即将到来之际,基地积极承办中国气象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携手开展的中国版“2050年天气预报”小小播报员活动。活动视频在多平台播出,并在X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CCTV13新闻直播间、联合国公众号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活动邀请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北京市育英中学小学校的学生作为气象小主播模拟未来天气预报的发展模式,运用虚幻引擎(Unreal Engine)、XR技术的新形势,以预报+科普的方式为公众带来了一次别具一格的预报。在这档节目中,小小主播们做出了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方面的预测,从而进一步引发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能源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基地也对外开放参观,为保障参观活动有序开展,基地科普工作者提前制定基地开放参观工作方案和安全预案,并提前对承担中国气象科技展馆的讲解员、志愿者和小小志愿者任务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学生和农科附小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与讲解培训,充分的准备使得活动圆满落幕,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近5000人。此外,在气象科普互动体验区展示的穿越台风VR展项、气象装备AR展项,受到公众喜爱。活动在局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与推广,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2.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
由中国气象局联合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组织开展的2024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圆满落幕。基地积极承担落实此项任务,积极组织协调各省局、自治区局、直辖市局开展各项工作。各地区积极落实,活动开展种类丰富,涉及面广,科普人数众多,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在全国共走进436个市(区)、1839个县(乡)、3447个村,举办科普活动5530场、走进校园1965次、开展科普讲座2367场,科技工作者参与人数1.28万,受众人数达878余万人。
3.气象法治普及活动
为有效提升公众的气象法律素养,将气象法治部分宣传巧妙融入气象科普活动中,普及了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展示了气象法治建设的显著成果。依托基地,全年精心策划并实施了6场气象普法活动。
基地在国家宪法日、气象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及民法典宣传月等重大活动节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宪法、民法典及气象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力求实现宣传效益的最大化。在世界气象活动日,全国气象部门联动,以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举办《气象法》知识问答,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在“民法典宣传月”期间,推出了25幅民法典与“你”同行系列漫画,生动形象地普及了民法典中的总则编、物权编等关键知识点,使公众能够轻松直观地了解这部重要的法律。8月,在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内,还特别开设了“我为气象探测做宣传”的普法微课堂。课堂上,工作人员深入浅出地向青少年讲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详细解读了条例中关于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的规定,并指出哪些行为会对气象设施构成威胁,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气象设施的责任感。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质量、示范性气象科普展品展项供给不足,创新性不强;二是基地间交流合作有待深化加强;三是基地人才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发挥国家级科普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普基地示范作用,做好基地日常开放接待和基地管理工作。调研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园区(场馆),制定气象宣传科普园区(场馆)顶层设计方案。
(二)做好基地展品展项升级改造
结合人民气象事业80周年,对延安气象事业发展展览进行内容、展现形式改造;气象现代化展厅和服务展厅通过气象科技和服务场景式应用成效体现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三)进一步提升全国性气象科普活动品牌效益
结合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普月等主题,通过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间合作,充分利用大院内外资源,突出气象专业优势,主动策划、创新形式,打造精品气象科普活动。继续做强“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