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科普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全国航天科普基地获批于2021年,基地依托于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与省部级实验室和航天学院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由学院党委书记分管科普工作,把控科普工作整体方向,并拥有两支常态化专业科普队伍负责基地日常科普工作,分别是“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 和“星辰探空火箭与空间技术俱乐部”。科普基地每年度会根据当年工作情况对本年度工作做以总结,并对下一年度科普工作进行规划安排,持续推进科普支持政策落地执行,不断完善科普工作制度及奖励机制,基地日常科普工作已做到规范化、条理化。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200天。
——每年服务公众人次:1000人次。
——科普场所面积:100平米。
——场馆和设备是否有升级和更新:否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发放资源包等)情况:活动数量4个;参与人数200人。
1.开展寒假培训
对新进会员进行寒假培训,历时一周,共6次课程,主要学习科普基地日常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基地活动的工作流程,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新会员尽快熟悉基地日常工作,对各技术组的工作内容提前掌握,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开展春季小火箭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面向2023年底加入科普基地队伍的新会员,共有37名同学参加,其中包括3名留学生。春季小火箭训练营自2020年开始举办以来,吸引校内众多喜爱航天的学生不断加入,定于每年3月上旬至5月中旬,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活动,由多名资深会员对各组进行技术指导与火箭审核。训练营采用火箭实物制作的方式加深新进会员对航天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工程技能、初步认识航天系统工程,并达到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为后期参加基地更高层次的科普活动做足准备。
3.成功举办2024探空火箭国际暑期学校
2024年7月2日至2024年7月10日,由航天学院和陕西省航空学会主办,航天学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星辰探空火箭与空间技术科学苑承办的“2024探空火箭国际暑期学校”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成功举办。
在暑期学校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将中外学员混编为8个小组,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小组团结协作设计并制作自己的火箭,并在活动最后发射升空,经过学员们的通力协作,活动最后均出色完成了火箭设计与制作工作。
4.邀请航天领域专家开展飞天学术讲座
2024年7月2日上午,应航天学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邀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研究员、航天应用与测控专家王朋莅临我校飞天学术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报告——《飞船落哪?》,报告会由李易副教授主持,陕西省航空学会钟诚文教授,我校客座教授孙功凌、航天学院党委书记黄越和副院长宁昕出席了报告会。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例如进大学,进中小学)、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9个;参与人数180人。
1.2024“小火箭”航天冬令营
2024年1月27日,科普基地协助苏州市航空航天学会在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开展了“小火箭”航天冬令营活动,活动共有20余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参加。冬令营活动期间,科普基地成员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航天科普讲座,指导同学们制作完成模型探空火箭并进行发射试飞。
2.制作高难度的固液混合探空火箭并开展靶场教育
2024年5月27日,基地科普团队星辰探空火箭与空间技术科学苑自主设计制作的固液混合探空火箭在西北某靶场进行了飞行试验,火箭成功发射并回收,取得了箭载视频与飞行数据。箭载航电设备储存数据显示,火箭飞行高度为1530.39米。
3.研制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超轻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
2024年7月,科普团队动力组研制了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壳体的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并进行了试车。试验数据显示发动机平均推力100.55N,比冲1989.68Ns/kg,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4.研制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并开展测试工作
2024年,科普团队动力组研制了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以煤油为燃料,氧化亚氮为氧化剂,设计推力300~400N,总冲1000Ns。动力组于9月开展了冷流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于10月开展了第一次点火试验,但由于多种原因点火未能成功,后续将继续改进。
5.科普团队会员参加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和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并获佳绩
科普团队竞赛组于2024年8月4日-7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西部赛区分站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并晋级决赛;于2024年9月26日-30日在河北定州举行的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决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一项;2024年10月9日-19日,在四川巴中举行的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总决赛中,斩获国家一等奖三项、国家二等奖一项,所有参赛机组均获得奖项。团队成员在“模型水火箭助推航天器”项目中再次斩获团体冠军,两个机组分别获得单项亚、季军;在“多级模型火箭发射与载荷回收”项目中,也取得团体第四名的佳绩。
本次参赛队员主要为西北工业大学2022和2023级本科生,均从科普团队正式会员中选拔而来。在进入项目组之前,队员们都通过了初级培训,出色完成了小型探空火箭制作实践,经过层层测试与考察后,最终成为竞赛组成员。在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将继续参加基地更高层次的科普活动。
6.参加支持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成立十周年大会成果展览
科普团队于2024年11月27至28日参加了支持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成立十周年大会成果展览。团队成员展出了固液混合探空火箭、复合材料水火箭、多级固体火箭等实物。展出期间国家航天局以及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负责领导在团队展位前驻足观看并询问相关情况。
7.“飞天探星”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之旅
为助力乡村学子了解航天文化,普及航天知识,同时响应思政教育发挥实践育人重要作用的号召,做好广大航天学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内容,航天学院组织学生成立“飞天探星”实践团赴贵州开展实践教育文化科普活动。
实践团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中国天眼科普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到科研前辈在建设伟大功绩前从无到有所经历的种种艰难挑战,充分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突破需要每一代科学匠人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执着的探索追求。为了伟大的航天精神不断传承下去,激发更多青少年对航空航天的热爱,实践团在平塘县金盆街道苗二河片区综合文化站为当地儿童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航天科普活动,从宇宙星辰如何诞生、行星如何运行,到火箭如何发射、空间站如何建立,一点点向孩子们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种下一颗探索未知的好奇种子,期待未来他们会亲自打开太空之门感受浩瀚宇宙的神奇之处。
8.科普润童心,点燃航天梦
2024年11月29日航天科普团队走进西工大幼儿园,点燃小朋友们的航天梦,开展趣味科普活动。活动首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空间站、星系和火箭等航天知识引出,设置趣味问答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引起大家对航天世界的无限遐想,再通过动手做的方式,让小朋友们亲身感受小火箭是如何制作的。在科普队员的帮助指导下小朋友们顺利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水火箭,从实践中切实体会到航天工作的乐趣,从小培养其航天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9.“点亮童星”实践队面向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活动
为做到全员科普,深化航天科普服务理念,基地科普队员及学院领导成立 “点亮童星”实践队,于2024年8月18日至20日面向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活动,共37人。
市儿童福利院22名师生应邀前往西工大长安校区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参观轰炸机、直升机、歼击机等飞机原型,实践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飞机机型、部件功能等,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问,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航空航天知识,点燃探索热情。20日实践队赴市儿童福利院走访调研,了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情况,并与福利院领导就长效科普帮扶方案进行细化讨论,强调儿童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实践队领队老师代表航天学院团委,向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为后续科普服务团队长期面向特殊儿童群体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1个;参与人数10人。
俱乐部全国科普日航天主题教育活动于2024年9月20日举办,参与人员主要为科普团队成员,以航天伟人故事为切入点弘扬航天精神,普及巩固航天科技知识,加强科普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1.“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之航天知识趣味竞答
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基地成员举办中国航天科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抢答模式回顾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感受国家航天事业崛起的来之不易,树立航天报国的伟大志愿。
2.“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之太空创想集市活动
2024年4月27日科普团队及志愿者组织开展太空创想集市活动,设计各色小游戏吸引众多学生前来参与,从游戏中了解航天知识,寓教于乐,展示独属于航天的文化魅力。
3. “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之固体火箭放飞大赛
4月28日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的操场上空,一枚枚火箭发射成功,划出优美弧线,本次固体火箭放飞大赛共有43支队伍参赛,参赛人员约200人,科普队员为参赛队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赛前指导,每队火箭都各具特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出学生的个人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4.“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之“飞天杯”未来航天器创新设计与应用大赛
4月28日“飞天杯”未来航天器创新设计与应用大赛圆满落幕,此次大赛进入最后总决赛的有29个团队,科普团队老师以及学生成员荣列其中,并取得优异成绩。在最后的角逐中,大家都展示出非凡的创意与才华,参赛作品新颖独特,通过精彩的演讲将其作品特点全方位展示给评委老师和现场观众,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航天器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
微信公众号:
B站账号名称:星辰探空;UID:404670498
——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
星辰探空微信公众号:年度推文发布量11篇,阅读量共4862人次;
B站账号:24年发布视频量:1个,观看量:5243人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2024年度开展各类活动共18场,动员各科普团队成员以及招募志愿者参与活动,服务人数累计可达约520人次,活动效果显著,科普团队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2025年年初收到来自深空探测实验室的感谢信,充分体现出基地科普工作已得到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未来工作的一大激励。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本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总额62万元,用于设备采购54万元,所购置的“高性能分布式设计平台设备”可进行飞行器在线交互设计,多人协作完成,提高工作效率,拔高了科普工作的专业度;用于小火箭制作材料、科普活动宣传用品、外埠差旅费等约8万元,合计花费62万元。
科普团队常驻工作人员数量52人。
二、特色工作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探空火箭国际暑期学校
“探空火箭国际暑期学校”是由航天学院和陕西省航空学会主办,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承办的特色科普品牌活动。该暑期学校已连续创办9年,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进行团队火箭制作,同时邀请国内外航天专家参与暑期学校教学,是基地开展的高层次专业性航天科普教育工作,受到国内外广大师生的喜爱与支持。
三、问题不足
2024年度科普基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覆盖了由小学到大学各年龄段的学生,普及航天科技知识宣扬航天精神,扩大了科普基地的影响力,同时以特色小火箭制作增强了基地活动的吸引力,完成了既定目标。不过在实践当中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是趣味类科普活动的短缺,能否继续开设特色科普活动,增加新鲜感,面对低年龄段学生增强吸引力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是科普人员专业方向不够多元化,除去航空航天专业还应多吸纳其他专业,比如善于动画制作、3D建模等方向的人员,或与其他科普团队相互借力,将科普形式多样化,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开展。
四、工作建议
可组织开展科普教育基地间的交流会,加强各基地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工作经验,互通有无。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基地简介
航天学院“国家级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获批于2021年,基地依托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与省部级实验室和航天学院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拥有一支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行业总师领衔,以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骨干力量的科普服务队伍。科普基地建有科研成果和科普展示区、航天知识大讲堂、飞行模拟器、火箭设计与制作场地,定期组织社会航天科普活动、国际暑期学校和国际中小学教师科普培训,为中小学生、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提供全面的航天科普服务。基地拥有2支常态化工作的专业科普队伍,分别为成立于2003年的“航天科普志愿者服务队” 和“星辰探空火箭与空间技术俱乐部”。科普范围从西工大周边逐渐拓展到了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和陕西周边省份,曾连续三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荣获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称号。
基地专业服务于大学生的特色品牌活动为“探空火箭国际暑期学校”。主要面向国内外本科生、研究生,为热爱航天事业的各位学生提供深入学习交流的平台。暑期学校分为讲座与实践两部分。讲座部分包括:国内外航天前沿系列讲座、探空火箭设计系列讲座、加工操作及安全规范系列讲座等;实践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将中外学员混合分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空火箭设计、加工、总装、测试、发射等任务。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员将所学知识内化,充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同时发现自身理论体系的薄弱之处,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对于学员的团队交流、语言沟通、逻辑思维、动手制作等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基地开放时间:
上午:09:00-11:00;
下午:14:00-17:00
(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