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管理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我园科普工作主要由主要领导主抓、主管领导分管、科技科组织落实、科普馆实施开展以及其他相关科队积极配合的组织构架。年初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形成工作台账,逐项按计划完成全年科普任务。定期修订完善科普工作制度,探索激励和支持职工参与科普的引导方法,让每名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展示科普。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我园全年对外开放及服务公众365天,每年服务公众约894余万人次。科普馆占地面积4500平米,建筑面积6596平米,展示面积5500平米,同时容纳1200人参观,按需完成场馆和设备的更新及维护。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围绕我园动物特色资源,持续深化“北动科普季”品牌建设,以“线上+线下”联动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426场,累计894余万人次参与,进一步深化“北动科普季”品牌建设,圆满完成本年工作任务。
(1)开展进社区联动科普活动。我园134块“身边的飞羽精灵”主题展板涉及24个物种3个封面在展览路街道12个社区进行展示。组织科普讲师参与陶然亭街道“关心下一代”系列科普活动——“万物之道”。为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题培训,分享我园研学案例,同时参与他们“红领巾讲坛”品牌活动,进社区11次,受众约1万余人。
(2)坚持科普进学校。举办“守护熊猫共筑生物多样性家园”——西城区2024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进学校活动,以“熊猫宝宝变形记”为主题,为西城区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开展熊猫知识讲座。为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文津少儿讲坛,开展《奇妙的昆虫世界》昆虫科普主题讲座,进校园44次,受众约1千余学生。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北京动物园围绕“身边的飞羽精灵”“猿声嘹亮 爱传千里” “身体力行 共建美丽西城”等主题,在爱鸟周、科技周、世界环境日全国科普日等时点,以线上直播、知识问答和线下户外讲解站、研学课堂、主题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20余个主题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累计70余万人次参与活动,通过北京动物园微博、微信、抖音自媒体平台开展活动联动宣传推广。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北京动物园微博、3个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平台不间断的推送动物科普知识。发布线上科普文章90余篇、科普视频14个、科普直播84场,全网阅读量达842.8万人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积极推荐我园50余名职工参加2024年北京市科普工作者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班、“科技场馆传播技能提升”培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交流等活动,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50余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北京动物园现有科普专职人员19人,其中18人获得科学传播、工艺美术、兽医、心理咨询师等多个专业的初、中、高级技术资格。园内饲养、园艺、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部门的64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普兼职人员,积极参加各类主题科普项目和科普进校园活动。全园2024年投入专项科普经费47万余元。
二、特色工作
1.加强传统动物文化宣传推广
举办“万牲寻龙”主题生肖文化展系列活动, 举办8项38场丰富多彩的线下科普互动体验活动,共接待游客互动约2.4万余人次。
2.打造生态教育系列课程
参加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工作展示活动,展示我园多项科普教具、学习任务单和科普用品等科普成果。推出“生态环境与动物行为”研学课堂、“伪装大师”“鸟宝宝诞生记”“大熊猫的第六指”“动物博士话动物”等科普课程。
3.持续发挥科普品牌影响力
(1)科普展览内容丰富
开展“探索创新砥砺前行——圈养野生动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十年成果展”、《雅鲁藏布,最后的秘境——墨脱生物多样性科普与文化公益展》《国家公园文化长廊》《第59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作品巡展》4项展览,累计参观人数约20余万人次。
(2)科普活动全园参与
开展“‘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走近飞羽精灵,共享自然和谐”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月现场活动,展出30余块主题展板、发放《生物多样性达人》等科普书籍、宣传资料13种600余册,同时在香山进行该主题报告和现场科普;开展“春季的水禽湖——‘灵鸟吟春’户外观鸟全国动物园联动活动”。
组织中心科普游园会分会场——“创新探索活力动物园”科普市集活动,集中展现我园野生动物保护等多方面的科技成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内容。
“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科普分享会暨《哇!奇妙动物园》新书首发仪式在科普馆报告厅举行,开展《献给世界的礼物》大熊猫主题科普讲座及现场互动。
联合主办西城区六五环境日“身体力行共建美丽西城”主题实践活动。我园自导自演原创科普剧《北山羊的体检日》在活动上首次面向公众演出,在中国环境报、北京西城、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
承办中心科技处“园林科普密云行”活动,为密云区村民及青少年带去丰富多彩的围绕中国园林文化体验、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古树文化等内容的科普互动体验活动。
(3)科普形式取得突破
自制微科普纪实片《中国青头潜鸭保护行动——北京动物园建立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繁育种群》在微博、微信、抖音同步上线,与中心联合推出《鸳鸯的孵化之旅》系列科普视频5期,吸引大批线上观众。首次开展全国联动直播活动,与10家动物园共同参与“猿声嘹亮爱传千里”2024年国际长臂猿日活动,5千余人参与观看。正式出版《黄河生态文明科普读物》《哇!奇妙动物园》《随身携带的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系列丛书。
积极组织科普人员培训。为我园职工开展科普文章讲座,增强职工科普传播能力。推荐参加2024年北京市科普工作者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班、“科技场馆传播技能提升”培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交流等活动。鼓励我园职工参加各类科普讲解大赛,帮助10名参赛职工调整讲解稿、录制视频、填报材料等工作,取得市园林绿化局、中国动物园协会科普讲解比赛2项优秀组织奖,4项个人奖项。
助力拓展科普项目。首次参与“种子科教援藏”项目,为西藏中小学生开展科学启蒙教育;赴新疆塔城地区参与“全国优秀科普展品巡展暨流动科技馆进基层”活动。
4.工作成绩
获得由全国科普工作联系会议办公室、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颁发的“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荣誉证书。
荣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总工会等联合主办的“我心中的花园北京”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我园职工获得非专职组二等奖,“2024年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普讲解大赛第一分赛区决赛”优秀奖。
我园“生态环境与动物行为”科普活动项目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的2024年“双百促双减”优秀科普活动评选中荣获“优秀科普活动”。
由我园与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共同主编科普类图书《黄河生态文明科普读物》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评选为2024年住房城乡建设优秀科普图书, 被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评选为2024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作品。
我园在中动协组织的2024年主题为“动物园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届全国动物园解说比赛中荣获“动物园最佳组织范例”荣誉证书,职工林恒在专项解说组得分第一名,获动物园故事能手TOP10称号,职工胡斌获个人优胜奖。
三、问题不足
与其他科普基地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随着社会公众对科普需求快速增长,传统的科普教育方式和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科普基地间需加强学习交流,提升科普教育创新能力。
四、工作建议
联动职能属性相似的科普基地,策划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活动,形成系列活动,增强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达到科普基地合作共赢。
北京动物园管理处
2025年1月16日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北京动物园管理处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1.简介
北京动物园始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年),前称“万牲园”,1955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动物园,占地约86公顷,饲养展出动物450余种5000多只,是中国开放最早、饲养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800多万人次。
科普馆作为动物园对公众开展科普宣传、公众教育职能的专业部门,坚持“教育与保护并举、安全与服务并重”的工作理念,以走近动物、认识动物、了解动物、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为主线;以公众的科普园地、学生的素质课堂、教师的培训基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交流场所为主要目标,相互联系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将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用现代化的展示技术、高科技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鼓励大家用自己的想象发现动物的美丽与惊奇,在感动中思考,从“认识动物”转化为“关爱动物、关爱环境”的理念。
2.开放时间
(1)北京动物园: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7:30--18:00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7:30--17:00
(2)科普馆开放时间:9: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