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是一位45岁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他最近经常感到干呕、眩晕以及颈椎疼痛,走访了多家医院的多个科室,从神经内科到骨科,各项检查结果均未显示出明显的异常。
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前往了心理科,结果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这一诊断结果让李先生和家人都感到十分意外,李先生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身体不舒服会和心理有关呢?
抑郁症为什么会产生躯体化症状?
大家对抑郁症的普遍认知是心理和情绪上的影响,但实际上,抑郁症患者在体验到心理困扰的同时,也可能感受到各种身体不适。
躯体化症状是指患者将心理困扰映射到身体上,出现体痛和肌肉紧张、疲劳和体力下降、恶心呕吐、头晕和头痛、心悸和呼吸困难、失眠和睡眠问题等各种身体上的不适和不适感,这些不适在医学上找不到确切的生理原因。
图源:摄图网
躯体化症状的出现并不是假象或装病,而是患者在经历心理困扰时,身体对情绪和压力作出的一种自然反应。抑郁症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等,进而导致躯体化症状出现。因此,我们常说,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是心理困扰的躯体表达。
不同亚型的抑郁症临床表现也不同,以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为例,患者可能有干呕、眩晕、颈椎痛等躯体化症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抑郁症的亚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单次发作抑郁障碍:指个体在既往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下,发生一次抑郁发作。抑郁发作持续至少两周,表现为几乎每天的抑郁心境或对活动的兴趣减少,并伴有其他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无价值感、过度的内疚感、无望感,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观念,睡眠或食欲改变,精神运动激越或迟钝,精力减退或疲劳等。
复发性抑郁障碍:指个体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抑郁发作,每次发作之间至少有数月的间隔期。
恶劣心境障碍:表现为长期的抑郁心境,但不满足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同时具备焦虑和抑郁情绪,但均未达到焦虑相关障碍及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其他特定的抑郁障碍:指未达到任何一种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但具有明显的抑郁典型症状。
未特定的抑郁障碍
至于大家网上经常看到的“阳光型抑郁症”并不在ICD-11或者DSM-5的诊断标准内。“阳光型抑郁症”也称“微笑面具综合症”“微笑抑郁症”,这个概念是由日本大阪松荫女子大学的Makoto Natsume教授提出的。“阳光型抑郁症”患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习惯于隐藏自己内心的情感,因而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躯体疾病,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图源:摄图网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的成因非常复杂,可能包括:生化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躯体疾病(如中风、心脏病发作、癌症等)、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性别差异(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更易患抑郁症)、药物滥用等。
自我判断抑郁症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持续的情绪低落,与处境不相称,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
注意力集中困难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前途悲观
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睡眠障碍
食欲下降
图源:摄图网
但要注意的是,抑郁症的确诊并非简单地通过量表或自我判断进行的,需要精神科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及权威诊断依据综合评估诊断。
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的诊断标准为例,抑郁症的诊断依据如下。
必备的症状:患者需要存在至少两周的持续性低落情绪和/或失去兴趣或快乐感。
附加症状:显著的能量或活力减少;负向的自我观念和自残的想法;处于极度愤怒或易激惹状态。
其他症状:显著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减少;非常疲劳和体力活动减少;明显的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时长减少);食欲减少;体重减轻;潮红或出汗等。
如何预防和治疗抑郁症?抑郁症的预防方式多种多样,最容易入手的是生活调节与心理调节。生活方面,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等,这些都有助于促进人体分泌镇静神经递质,缓解情绪。心理方面,可以适当倾诉、合理宣泄情绪,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来疏解压力。
图源:摄图网
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手段。这些方法的共同目标是帮助患者识别并转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促进心理健康。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常见选择之一。目前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抗抑郁药物的服用周期比较长,患者应遵医嘱减药或停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TMS),电休克疗法(ECT)等。
抑郁症是一种复发性疾病,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复发。通过适当的治疗,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可以实现症状的长期缓解,但根治抑郁症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以及长期的关注和管理。
作者:赵雅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治疗师
策划&编辑:小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