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基地,充分发挥主体阵地作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丰富科学体验、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梦想为科普服务宗旨,强化品牌引领、推动科普创新、深化科普延伸服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实施,打造科普活动矩阵,助力提升青少年科普水平。
一、科普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
天津图书馆科普工作由分管领导牵头,综合办公室组织各业务部门有序开展科普活动;制定年度科普工作计划并依据科普工作制度扎实有效举办各类丰富的科普活动,有效推进全域科普。
(二)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本年度我馆对外开放天数达313天,年度服务读者229万人次,拥有文化中心馆区、复康路馆区、海河教育园馆区以及梦娃绘本馆,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拥有独立的VR互动体验厅及展厅,设有VR之旅、古籍修复VR互动体验、互动拍照、虚拟演播厅、瀑布流电子借阅系统、数字民国期刊展示系统、知识竞答系统、引导机器人等科普展教设施设备,根据活动举办特色,及时更新展教设施内容,并定期对数字化、多媒体设备维护升级。
(三)开展科普活动概况
2024年以来,我馆举办各类科普活动392场,参与活动读者约98万人次。其中在场馆内开展的科普活动包括数字体验区主题活动、音乐大讲堂、海津讲坛、格物课堂、知书堂等系列活动以及遇见图书馆·成长夏令营等研学实践活动合计233场,约95万人次参与。举办“走出去”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进校园、汽车图书馆文化进基层、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联合国家图书馆开展“四季童读·春风十里”阅读推广进校园活动,开展“童XIN同行共沐书香”阅读推广公益讲座活动、天津市中小学生“绿书签·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首届“海河共读汇”品牌系列活动以及“六一”国际儿童节京津冀少儿阅读交流活动、第五届“小小传承人”传统文化活动等累计117场,总参加人次超16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以多元阅读+体验等形式不断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小读者埋下一颗颗科普种子。
(四)举办主题科普活动
为充分发挥天津图书馆科普基地作用和社会教育职能,展现新科技发展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少年儿童读者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2024年我馆举办了全国科普日活动、天津市科普周系列活动、天津市科技周系列活动,累计举办36场科普活动,如:“阅享好书 共同成长”亲子读书会——生物知识科普主题活动、海津讲坛公益文化系列讲座、“书韵飞扬 读具风采”科普主题诵读展演、汽车图书馆让科技之光点亮校园、科普新视界等各类科普活动,吸引近2万名青少年读者参与。
(1)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
全国科普日期间,我馆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科普主题活动,如红色VR骑行体验——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科普新视界|探索自然奥秘 勇攀极地高峰、汽车图书馆科普进校园、遇见·科普——“未来城市”少儿创意美术活动、“童读漫步”之四季卷——天图送活动进社区暨谊景村社区四点半课堂等合计13场。其中,“科普新视界|国之强盛 始于海洋”活动联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特邀全国海洋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林宁老师讲解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科普知识,通过历史案例和现代成就,展示海洋对于国家强盛的支撑作用,最后结合VR设备开展“海洋世界”VR虚拟现实体验。本次活动受到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荣获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2)天津市科普周主题活动
为充分发挥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作用,在第二十二届社科普及周期间,天津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关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线下阅读活动12场。其中线下活动包括“讲好古籍故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古籍保护课程进中小学”系列活动、汽车图书馆让科技之光点亮校园、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海津讲坛”、“书韵飞扬 读具风采”科普主题诵读活动等系列活动。社科普及周期间,各类科普文化活动吸引了1万5千余人参与。在天津市科普周活动中,我馆荣获最佳组织单位奖。
(3)天津市科技周主题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科普阵地作用,引领全民阅读良好风尚,在天津市第38届科技周期间,天津图书馆精心策划并开展了科普讲座、主题绘本展、科普亲子活动、有声书荐读活动,包括“阅享好书 共同成长”亲子读书会——《中国海洋梦·蛟龙潜海》、梦娃绘本馆“科技筑梦”主题绘本展、“功勋科学家”主题有声书荐读活动等合计11场丰富的科普主题系列活动,约2500人现场参与,获得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五)媒体传播情况
为了更好地与广大读者进行实时沟通、互动,方便读者更好地利用天津图书馆数字资源,天津图书馆适应时代发展,利用自身技术资源,开通官网、微信服务号、订阅号、抖音平台为读者提供活动资讯等多项服务内容。天津图书馆现拥有网站(https://www.tjl.tj.cn/)1个,官方微信公众号2个,部门微信公众号5个,抖音账号1个,科普中国科普号1个。其中:公众号发布科普文章3543篇,发布短视频313个,阅读量164万次,累计关注数量30余万。
(六)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我馆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人数约60名,全年组织各类科普活动三百余场,受益群体90余万人。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我馆高度重视科普基地建设,通过自筹方式投入科普经费使用,组织科普讲座、音乐大讲堂、海津讲坛、亲子读书会、夏令营、少儿非遗体验活动等系列活动支出17.6万元。现有专职科普工作人员37名,兼职工作人员23名,主要负责我馆读者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执行,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定期组织交流、学习,提升业务技能、增强服务理念。
二、特色工作
(1)“科普新视界”品牌活动
为增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海洋知识与生态保护意识,激发探索未知海洋的热情,暑假期间举办了“爱护美丽海洋,从我做起”“国之强盛 始于海洋”“探索自然奥秘 勇攀极地高峰”“筑梦航天”四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海洋系列科普活动。他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读者揭开了海洋的神秘面纱,唤起了读者对海洋保护的深刻认识与行动意愿,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贡献了一份力量。
(2)少儿数字体验系列活动
“天图迎新春 科普乐元旦” AR互动体验“航天百科”亲子活动。在元旦来临之际,以“航天”为主题,在梦娃绘本馆举办了 AR互动体验“航天百科”亲子活动。通过虚拟数字与现实世界元素的融合,让小读者们可以近距离、更立体地了解航天知识。“践行新时尚 分类志愿行”天津图书馆垃圾分类主题活动、防灾减灾VR体验活动等多场少儿数字体验活动累计8场,近千名小读者参与体验。
(3)“城市穿越·追寻红色记忆”活动
创新活动形式,联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每日新报共同开展“场景式”阅读体验——“城市穿越·追寻红色记忆”活动,结合《天津百座建筑中的百年党史》一书,深入挖掘城市空间、城市建筑的红色内涵,带领读者前往天津的“百年商脉传承地”——和平路,进行一场沉浸式红色阅读之旅,回望城市记忆,探寻津沽遗迹,感受天津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4)第四届“津彩游学季”亲子实践活动
天津图书馆第四届“津彩游学季”亲子实践活动在天津市电力科技博物馆成功举办,活动以文旅融合的模式带领少年儿童走进电力科技博物馆开展阅读活动,通过参观与体验,让少儿读者全方位地领略电力的起源和历史,深度感受祖国电力科技的发展和成就,了解天津在电力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刻。在书香氛围中,将安全教育融入全民阅读,增强安全用电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共度平安暑假。活动获得了津云、北方网、天津日报等媒体报道。
(5)第五届“小小传承人”传统文化活动
天津图书馆联合天津广播电视台、糖心家族梅江幼儿园共同开展的第五届“小小传承人”传统文化活动于6月15日成功举办。“小小传承人”旨在通过了解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让非遗文化在未来薪火永传、生生不息。
(6)“阅享童年”系列亲子互动体验活动
2024年共开展9期活动,服务读者180余人次,活动形式有非遗手工皮影戏、扎染、漆扇等,也有节日主题的中秋月饼手工皂、端午艾草门挂,还有蕴含科普知识的手工月相杯、苔藓微景观等,以“阅读+体验”的活动形式丰富了少儿读者的阅读体验,吸引更多家庭走进图书馆,通过亲子体验活动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活动多次获得《今晚报》《天津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和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新闻》《都市报道60分》等多家媒体报道。
(7)“数字图书馆深度游”活动
以数字资源为依托,不断创新丰富数字阅读推广的内容和形式,全年推出不同形式的数字阅读推广活动10项,如:2024年春节期间推出“数字图书馆深度游”陪您过大年活动,邀请到馆读者收集新春福卡、进行趣味答题、参与盲盒抽奖;世界读书日期间,联合天津市各区馆及各援建分馆共同举办“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第七届“掌上诗词大会”。活动历时1个月,共有3.4万人次参与了诗词鉴赏和答题闯关活动,广大读者以诗词为媒,传承民族精神,滋养城市文明;推出“书香庆华诞,携手赴新章”——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向读者开放2.5万册电子图书、3000余种社科期刊、1万集视频讲座、1千本少儿绘本等资源内容,截止目前浏览量达3500余次;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论述,联合天津市图书馆学会特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 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功勋科学家》主题有声书荐读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为激发广大读者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推出《筑梦科学,你我同行——致敬科学家》《筑梦科学,你我同行——太空之旅》等优秀科普主题视频。
(8)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项目
为进一步推进古籍保护宣传工作,传承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历史文化薪火,京津冀三地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讲好古籍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古籍保护课程进中小学”大型古籍宣传推广项目,即京津冀三地古籍保护中心发挥引领作用,将优质的古籍资源、古籍保护文化输送到京津冀三地大中小学。进校园活动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学、耀华中学、红桥区实验小学、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16所院校展开。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保护整理古医籍40余年的历程与方法》专题、《古籍活化的新探索》、《古籍与古籍保护概览》、《新时代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等专题讲座;以及“古籍修复”、“碑帖传拓”、“古籍装帧体验”等多项非遗体验。活动广受师生好评,活动举办至今,每场活动均气氛热烈,每一位师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广大师生在直观感受古籍之美、文字之美的同时,亲手保护古籍、传承技艺,让“爱书”“惜书”“修书”“护书”的意识一代代薪火相传。
(9)“我在天图读古籍·我在天图修文物”系列读者体验活动
为提升读者对于保护古籍、传承文化的认同感,本系列亲子体验活动以“专题讲座+展示体验”的形式展开,由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部的专业老师和资深古籍修复师为读者分享古籍知识,展示古籍修复等非遗技艺,让读者在活动中感受古籍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本系列活动已举办21场,活动在读者中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古籍保护、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活动受到“学习强国”、天津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关注。
(10)“读者选书大会”第二季及少儿专场活动
成功举办 “读者选书大会(第二季)”及 “国庆盈书香,童心谱未来”读者选书大会少儿专场活动,其中少儿专场活动以京津冀三地优秀少儿出版物为代表,甄选2600余种少儿新书,供不同年龄段的小读者选借。图书涵盖绘本、益智读物、科学科普、儿童文学等多个品类,满足广大小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活动联动河西区图书馆、河东区图书馆、雄县雄州镇黄湾小学,增设三个分会场,扩大活动规模和辐射范围,充分发挥天津图书馆示范引领作用,将优质文献资源直达基层。
(11)“海河共读汇”品牌系列活动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天津图书馆携手19家区级公共图书馆、1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4家出版社、3家津城书店、4所中小学,策划举办了首届“海河共读汇”品牌活动,近5000名读者参与。“海河共读汇”谱写了一曲精彩的交响乐,包含书目投票评选、“破圈对话”读书分享会、“童书之旅”阅读指导进校园、“艺术之色”创意美术活动、“文学之光”津城马拉松挑战赛、“天津之事”主题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城市阅读新场景,丰富各年龄段读者科普阅读体验,传承天津文脉,彰显津派文化,推动书香润津城。活动受到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你好天津视频号、抖音号,天津交通广播,喜马拉雅平台、今晚报、津云等多家媒体和平台报道。
(12)“天图夜读”品牌系列活动
精心打造“天图夜读”夜间文化活动新品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延时开放新模式,立足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势、场地优势和广泛的读者基础,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精选8项活动,包括新媒体课程、汉服制作、戏剧表演、茶艺课程等实践课程。12月份推出“天图假日”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动手实践、收获技能和成就的体验平台,如:机器人创客、水彩画、无涯工坊、AI创作等课程。拟计划通过有趣的课程与充实的活动,孩子们在放松与快乐中提升科普能力,让假期变得更有意义。
(13)“线下+线上”公益文化科普展览
充分利用科普图书、报刊等丰富的馆藏资源,同时携手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图书展览、期刊展览、视频展、书画图片展等各类线上、线下公益文化展览30余场,吸引近90万读者观赏。具有代表性的展览包括:工美·天图党委共建甲辰新春艺术作品展会、天津市国家安全主题成就展、“尽享天马 津津乐道 1981-2024 天津马拉松主题展”、“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诗经》植物图鉴展览、“我们的和美乡村”——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摄影展、科普、科技期刊专题展、天津市第三十八届科技周|“科技筑梦”梦娃绘本馆主题绘本展、千年宋韵——宋词与宋画的绝美邂逅等线下展览,以及非遗记录工程成果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红色旅游主题等线上展览,既有丰富的科普知识书刊展,又有优秀书法绘画科普展览,切实丰富了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科普的广泛传播,也进一步深化了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展览多次接待各级领导、机关单位团体及海内外访问团体,得到新华网、天津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受到多方好评。
三、问题与不足
天津图书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搭建一个优质的科普传播平台,鼓励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但由于经费影响,在活动范围、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推广受到限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科普活动的形式与设施的创新水平需持续提升,以满足全域科普环境下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与体验的美好期待。
四、工作建议
希望上级单位能够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帮助科普基地将更多科普服务内容应用于实践,加强组织科普人员培训,指导基地深耕细作,进一步帮助基地完善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