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驱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
“春节”这个名字由两部分组成:“春”和“节”“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着一年的开始,生机勃勃,万物复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被视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节”则意味着节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特殊的庆祝活动。因此,“春节”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春天的节日,或者说是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这也反映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刻。至于春节的命名由来,由于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且这个时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春节”,以此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这个命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时间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自古及今,每年的第一个月都叫正月或元月。虽说叫法相同,但古代中国的不同朝代,正月的具体日期却并不相同,“春节”在我国历史上也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才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春节从中国走向世界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项申遗成功,让所有中国人振奋与自豪,中国节日走向世界,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2023年12月,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作为传统大节在韩国、新加坡、日本、缅甸、越南等国欢庆;作为法定假日在美国纽约州、马里兰州等地组织游行、烟火表演等;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舞龙舞狮、烟火爆竹,还有喜气洋洋的“中国红”和很多地标建筑如埃菲尔铁塔、伦敦眼、悉尼歌剧院等共同为春节亮灯。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发表春节贺辞,向中国及所有庆祝春节的各国人民致以节日问候和祝福。
可见,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正得到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春节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春节源自农耕生活。
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着大自然节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规律又与生产节奏一致。为此,人们就分外看重一年一轮、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一一年。每逢过年,便把对新的一年的热望都释放出来。日久年长,渐渐积淀为年的文化与风俗。从每年的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近40天的时间里,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年俗:打扫房子,置办年货,贴上福字、春联等装饰,随后便迎来最重要的年夜饭,还有拜年、逛庙会、玩社火、闹元宵…
春节习俗蕴含的科学知识
1、制作腊肉
腊肉是春节期间一道常见的菜肴。这是古人为了延长肉类的保质期,不断总结形成的。当把盐涂抹在肉上时,肉表面的微生物细胞内的水分会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渗出,而晾晒则利用了蒸发原理,使肉中的水分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逐渐蒸发,降低了肉的含水量,从而抑制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的生长繁殖,达到防腐的效果。腊肉的质地更紧实,口感更具嚼劲,因此形成腊肉特有的风味。
2、大扫除
经过一年时间,家中角落会积累大量灰尘、污垢,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和螨虫等微生物。春节前进行全面清洁,能有效清除这些致病源,降低家庭成员患病几率。同时,窗明几净的居住环境也能让人心情愉悦,以崭新面貌迎接新年,
3、贴春联
红色的春联也蕴藏科学道理!从光学角度看,红色光的波长在可见光中是比较长的,能够传播得更远,并且更醒目。在周围环境中,红色更容易引起人的视觉注意,让人远远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红色能够刺激人的视觉神经,进而使人情绪兴奋,让人产生喜悦、欢快的感觉,这与春节喜庆的氛围相契合,能让人在心理上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所以红色是春节的主色调。
4、挂灯笼
从光学来讲,灯笼采用半透明材料(如纸或绸布)制作的。蜡烛被点亮后,光线会透过灯笼壁向外散射,让人们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柔和均匀的光亮。从热学角度,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会使灯笼内部的空气温度升高,通过通风口产生持续向上的对流,为蜡烛提供充足的氧气,既使火焰能够持续燃烧,又防止热量过度积聚,避免灯笼材料因过热损坏。
5、年夜饭
丰盛的年夜饭让我们可以获得均衡丰富的营养。各种肉类、鱼类、蛋类和豆类可以让我们补充蛋白质,有助于身体的生长、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蔬菜和水果类菜肴富含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K)和矿物质(如钾、镁)。丰盛的美食可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人产生满足和幸福的感觉。这种积极的情绪在家庭团聚的氛围中能够得到放大,人们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增强家庭凝聚力。
6、放鞭炮
在火药发明前,人们烧竹子发出爆裂声以驱邪。火药出现后,鞭炮盛行。从科学角度看,鞭炮中的硫磺等成分在燃放时,会产生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二氧化硫等物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空气中的病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但鞭炮燃放会带来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且存在火灾等安全隐患,所以如今很多地方实施限放或禁放规定。
7、拜年
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问候。积极的社交互动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增加社会支持网络。从心理学上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压力、减少孤独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