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科学课程(活动)一等奖项目展示(九)| 啄木鸟的“头脑风暴”

中国科学技术馆
原创
传播热点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
收藏

在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总决赛中,涌现出众多优质科学课程(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一等奖获奖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参赛感悟吧!

课程设计思路展示

(陕西科技馆获奖项目)

在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中,陕西科技馆《啄木鸟的“头脑风暴”》科学课程荣幸地获得了科学课程项目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在科普教育领域不懈努力的鼓励与鞭策。

灵感的火花:从质疑传统到探索真相

课程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公众号文章“啄木鸟为啥不得脑震荡?”文章没有聚焦于啄木鸟头部减震结构作用的推理,而是通过科学家精心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颠覆了广为流传的传统猜想:原来啄木鸟头部的海绵状骨骼没有在其啄击树木时起到减震作用!结论十分意外,但更有启发性。如果设计成课程,岂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感受科学精神。

大纲初现:揭秘减震迷思

在初步设计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广为流传的“减震”猜想并没有经过实验验证。为了让学生明白猜想不能直接当作结论这一点,我们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引入了一个类比推理的游戏——侦探破案。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意识到,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直接证据的基础上,仅凭推测是不够的。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基础。

动手实践:解决课程难点

如何设计实验来取得直接证据?这是本课程中的难点,因为要把是否起到减震效果这种讨论,转化为可检验,可复现的操作和测量。通过打点计时器的引入和对比实验的探究,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从最初的选题讨论,到实验设计的反复推敲,再到课堂上的实时调整,课程一步步优化,最终采用了“基于展品的问题制学习(OBL)”的教学流程,通过五个递进的教学环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链条,让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具体的科学知识,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感悟与反思:科学精神的传承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推理再显而易见,也有可能是错的。这种科学精神的传承,正是我们作为科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参赛单位:陕西科学技术馆

研发团队:武欢、陈涛、伍茹、杨阳、谭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