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高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二团医院
在人体鼻咽部的顶后壁,藏着一群不太起眼的淋巴组织——腺样体。它就像一个默默坚守岗位的“小卫士”,在我们的身体健康防御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尽管腺样体常常因为引发各种健康问题而备受关注,可实际上,大多数人对它存在的意义知之甚少。
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防线
从免疫系统的角度来看,腺样体堪称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一环。在儿童时期,我们的免疫系统还处在逐步发育、不断完善的阶段,就如同正在建设中的城堡,需要各种各样强大的“防御力量”来加固。而腺样体作为淋巴组织的一员,内部富含大量的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就是对抗病原体的主力军,使腺样体成为免疫系统抵御外界入侵的“前沿阵地”。当细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通过鼻腔、口腔这些“通道”进入人体时,腺样体首当其冲,最先接触到这些不速之客。腺样体中的淋巴细胞会迅速做出反应,精准识别病原体,并立即启动免疫反应机制,产生免疫球蛋白,如同城堡的守卫迅速拉响警报并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帮助身体有效抵抗感染。
儿童生长发育的“护航者”
从儿童生长发育的进程来看,腺样体在儿童早期尤为发达,这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意义。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外界环境,与各种潜在病原体相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此时,腺样体便肩负起重要的免疫保护职责,为孩子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步发育成熟,腺样体的使命也在慢慢完成,一般在10岁以后,它就会逐渐萎缩,慢慢退出身体防御的“历史舞台”。这就好比一个临时搭建的防御工事,在城堡的防御体系变得足够完善之后,它就不再需要继续坚守,功成身退。
维持耳部健康的“隐形助手”
腺样体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鼻腔和中耳的压力平衡。鼻咽部与中耳之间通过咽鼓管相连,而腺样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维持咽鼓管的通畅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咽鼓管保持通畅,才能确保中耳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一致,这对于维持正常听力来说至关重要。一旦腺样体出现异常肥大等问题,就极有可能阻塞咽鼓管,导致中耳内压力失衡,进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等耳部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
何时需要干预:手术指征与保守指征
尽管腺样体对人体有着诸多重要意义,但当它出现问题时,也可能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考虑是否进行医学干预。
手术指征
腺样体肥大导致严重呼吸障碍:如果腺样体过度肥大,堵塞后鼻孔,导致孩子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就需要考虑手术切除。睡眠呼吸暂停会使孩子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缺氧情况,长期如此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大脑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腺样体肥大引发反复中耳炎:如前文所述,腺样体异常肥大会阻塞咽鼓管,导致中耳内压力失衡,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中耳炎反复发作,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孩子的听力,此时手术切除腺样体就成为必要的治疗手段,以改善耳部的通气引流,减少中耳炎的发作频率,保护孩子的听力。
腺样体肥大合并扁桃体肥大:当腺样体和扁桃体同时肥大,严重影响孩子的吞咽、呼吸功能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出现进食困难、呼吸费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切除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保守指征
轻度腺样体肥大:如果孩子只是轻度腺样体肥大,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张口呼吸、鼻塞等症状,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可以先采取保守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如注意鼻腔清洁、预防感冒等,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减轻腺样体的炎症反应,部分孩子的腺样体可能会逐渐缩小。
症状初次出现且较轻:对于初次出现腺样体相关症状,且症状较轻的孩子,也可以先尝试保守治疗。例如,孩子只是偶尔出现睡眠时轻微的鼾声,没有呼吸暂停等严重情况,可以先通过调整睡眠姿势、改善生活环境等方式进行观察,并配合药物治疗,如口服孟鲁司特钠等,减轻腺样体的炎症和水肿。
腺样体虽然个头不大,但在人体免疫系统构建、儿童生长发育以及维持耳部健康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腺样体,在它正常工作时给予理解和呵护,在它出现问题时,依据手术指征和保守指征,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疗方式,守护好身体的每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