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园2024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绩效自评报告
1、 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杭州植物园是一座集物种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植物园。近年来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5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是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杭州市科学家精神基地,杭州植物园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将科研和科普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工作由园长、书记统筹管理,副园(院)长具体分管,科普文创部(机构改革前)、科研科普部(机构改革后)先后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工作,每年均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科普工作相关制度,已制定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坚持科研、科普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加强与国家省市科协及各植物园的沟通交流,不断整合资源,强化特色,面向社会,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在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 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杭州植物园占地248公顷,有15个专类园和玉泉鱼跃、灵峰探梅两个著名景点,现存活植物品种6000余种,各类盆栽植物2000多盆,是活植物的博物馆。植物园植物资源丰富,是人们亲近自然和大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研学科普的理想场所。园区全年开放,1-12月份接待中外游客及来园(院)教学实习的农、林、医、园林等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149.05万人次。
2023年建成开放的植物资源馆在植物科普领域热度持续上升,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对外窗口,在科普交流、互动体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植物资源馆总用地面积约7146㎡,建筑整治面积3317㎡。全馆共计二层楼,一层主体包括“序厅”、“植物的演化”、“植物万花筒”、“植物的朋友圈”、“植物与人类”五个常设主题展厅。今年继续搜集完善展厅展品,调整相应展陈内容,并对展厅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转,积极打造集展览、科普、实践、讲座于一体的智慧植物资源馆。2024年,接待游客人数约157907人,为市民提供讲解服务152场,服务人数达3000余人次,讲解员们的热情与知识储备,为游客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讲解体验,进一步丰富了资源馆的科普力量,拓展了科普工作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助力植物资源馆在科普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3) 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全年举办“龙”姓植物家族、植物拼贴画、精细解刨等科普展览8场。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社会实践、发放资源包等)活动数量75个;参与人数约45000人次。其中策划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特色科普体验活动24场,有端午真假李逵、树皮鉴定师、植物徽章制作、植物敲拓印、地图拼拼乐等。杭州植物园&“绿马甲”聚焦秋叶、秋果和森林探索等自然主题为核心,举办了22场公众自然体验盛宴,外加5场趣味满满的四季游园活动。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数量22个;参与人数约3000人次。如,结合“15分钟文化圈”的理念,与金沙港社区携手,精心策划了别开生面的活动——“阳台园艺美化”与“庭院花卉种植”之家庭园艺盛宴。助力闻涛小学庆六一科学活动,为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树皮鉴定师互动体验活动;在桂花季策划“我们的市花桂花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有浓郁秋日香味的桂花讲座。在春节前夕,到儿童福利院讲解植物故事,并与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签署战略合作,成功申报为杭州市儿童友好公园。
(4) 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科普日在植物园组织开展西湖风景名胜区全国科普日启动活动,组织12家科普开展科普活动,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全国科普日期间参加中国植物园学会组织的“全国植物总动园”系列活动,为公众带来“糖桂花的制作”、“我们的市花桂花进校园”、色彩的秘密、桂花文化科普展等4场集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科普之旅,参与人数约10000人次。在植树节,面向社会招募桂花树认养、“书香换花香”等活动,组织人员制作桂花香膏、参观植物资源馆等。
在菊展期间,积极响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发起“风景园林走近百姓身边”系列科普活动,推出《宋词里的菊香》展览,开展“菊花”系列主题讲座,邀请菊花专家从品种分类、历史渊源,到菊花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众展示了菊花的魅力。
积极发挥科普职能作用,结合国际茶日、全国科技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及灵峰探梅、西湖秋韵等花事展览10余场,参与人数约20000人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科普模式,将自然教育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紧密结合起来。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积极创新科普形式,通过线下丰富多彩的展览,线上生动有趣的推文以及引人入胜的视频,将植物科普的知识与魅力传递给每一个人。通过杭州植物园公众号,为公众带来植物园最新赏花、观叶讯息,解读植物背后的蕴含的科学知识。推出“龙”年话龙系列文章,并重磅推出“植物大侦探”、“Plant最前线”两个系列专栏。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70余篇,各大官方媒体号上报道10余篇,积极做好植物文化传播。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公益活动、科普讲座、科普直播、研学活动等科普服务工作,全年开展科普服务人数约100人次。按《杭州植物园志愿工作者章程》要求,我园加强和完善志愿者培训、选拔和激励体制,并提供多项志愿服务项目。如在微公益亭为游客提供咨询导览、科普宣传、免费茶水、公益书吧等服务,推出随到随玩免费科普体验受好评;协助做好植物资源馆场馆秩序维护,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文明劝导、活动引导等相关服务;在灵峰探梅等大型花展及节假日期间,为市民游客提供“植物敲拓印”、“树皮鉴定师”、“植物拼贴画”等20场,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次。我园“跑进自然”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330余人次,总服务时长2000多个小时,有效推动公众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4年度科普人员经费125.02万元,用于发放科普人员薪资、奖金等。专项支出包括杭州市财政第二课堂专项工作经费、送文化进“文化圈”、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保护—西湖赏梅(灵峰探梅)、非遗特色工作“西湖赏梅” 传承保护等项目补助,共计支出21.4273万元,其中专项支出主要用于科普临时展览展板策划及制作、科普活动物资采购、科普铭牌制作、科普视频及科普读物制作、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研发等。
科普专职人员12人,科普兼职人员60人,注册科技志愿者60人。
二、特色工作
1、青少年第二课堂
杭州植物园是中、小学生春秋游、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科普活动以及生物多样性,带给孩子们快乐的自然体验,积极探索青少年第二课堂自然教育研学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接待49624人次。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知识的大门,让他们在探索中收获成长与快乐。《植物园自然教育主题科普的创新与实践》获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
2、研学课程开发与实践
梳理研学课程教程大纲,策划编写《一粒种子的秘密》《植物认知》;撰写守护“活文物”夏令营大纲。做好研学手册第二册课程18个课程图片资料收集。设计植物小达人、样方课程、食虫植物课程等多份研学任务单。携手各自然教育机构完成龙文化、农耕文化、观鸟集、中草药植物等研学、夏令营活动40余场。
2024年的夏令营活动异常火爆,其中食虫秘境一日营活动带领小朋友们一同深入了解食虫植物那充满神秘色彩的捕食机制。联合杭州动物园推出了“双园记——‘熊猫们’的聚会”主题夏令营。带领小朋友们开启一场探索大熊猫食材的奇妙之旅,深入观察竹子的形态、生长环境,了解竹子对于大熊猫生存的重要意义。让孩子们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植物园职业体验”研学一日营同样精彩非凡。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中草药植物辨别家”、“小小农艺师”、“色彩体验师”、“微盆景制作师”等课程,收获知识与技能,与自然相拥,点燃梦想。
3、科普视频制作
为激发公众对自然与科学的深入认识,让更多人走进科学、爱上科学,继续创新、丰富科普视频内容,今年开展《植物园里的秘密》系列“龙”姓植物科普视频的制作;科普动漫视频系列之《植物界的数学家》完成中英文配音;并着手策划制作《植物界的色彩大师》。“植物园里的秘密”等系列短视频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收录,《植物界的武林大会》获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二等奖,《植物界的甜蜜猎手》获2024年全国林草优秀科普视频作品。
4、科普队伍建设
整合资源,建立植物专家、技能大师、科研人员、科普队伍、志愿者相融合的科普队伍,加强讲解员培训和竞赛,多名讲解员获科普讲解比赛大奖,其中首次获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志愿者组二等奖,2024首届浙江科学传播大赛银奖,杭州市四星级讲解员。
策划、组织及安排志愿者参与丰富多彩的科普体验活动。组织绿马甲开展2024年组织志愿者培训10场,招募蚂蚁公益讲解志愿者10名,组织2场培训和考核,提供公益讲解44场。打造“红绿蓝”志愿者“千万IP创科普”,有效推动公众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问题与不足
1、经费投入渠道单一
目前基地科普宣传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杭州市财政第二课堂专项工作经费补助以及本单位自有资金,科普筹资渠道较为单一,缺少社会化的科普投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
2、各基地间的合作深度交流不够
各基地的建设方式和管理体系分属各业务主管部门,不同的科普基地针对不同的场所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走差异化发展的路线,而基地之间缺乏业务及经验的交流与合作。
四、工作建议
1、 坚持规划引导,强化基地建设
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要加大科普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科普铭牌、科普标示系统等设施建设;打造主题突出,形式丰富的科普展览;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场馆,有效推进科普社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其次,在人才队伍方面,要提高充实科普专职队伍素质,建议通过优化科普人才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科研、教育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以推动科创与科普“双翼齐飞”。
2、结对社会资源,强化合作交流
整合社区、高校、企业,以及研学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力量,提供优质科普资源支撑,深化科普服务能力,将科普做大做活,营造全民科普气氛。其次,在资源共享方面,要加强各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报团取暖,以促进资源的共享与集成,构建多元化的科普教育发展方式。
3、完善信息化建设,强化宣传推广
通过纸媒、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高德支付宝等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宣传平台,提升宣传力度,大大增加科普的宣传辐射面。丰富科普作品形式,通过动画片、短视频等载体传播科学知识,让伪科学遁形消失,不断提升科普水平,扩大基层科教活动信息的宣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