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用新动能装备农业、新技术改造农业、新产业提升农业、新价值推进农业、新生产力引领农业,同时体现高水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发展全过程。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阶段。因此,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把握道路特色,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面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局限性,创新驱动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因此,要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握高质量农业技术的新特点,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瞄准主要技术瓶颈,增加科技投入,创新科技转化模式。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尤其是在农业关键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核心领域,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以占领现代农业科技的制高点。
以协调发展理念驱动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围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布局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注重产业内外、城乡之间多层次协同发展。一方面,通过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增强农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区域间农业合作,建立跨区域农业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
以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绿色发展本质上是生态优先的发展,是生态与经济和谐统一、互为促进的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如节水灌溉、有机耕作、生物防治等,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底线思维、发展思维,通过科学转化路径,发展循环农业,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升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乡村可持续发展。
以开放发展理念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只有开放发展才能更好配置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因此,在开放发展理念下,要积极搭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平台,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和农产品贸易体系,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农业科技组织交流合作,共享农业科技发展成果。此外,我国区域辽阔,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大,各具比较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区域资源作用,建立国内统一、区域协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区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空间优化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局面。
以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农业主体互利共生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是包容与共享发展的农业。这不仅在于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而且也在于我国小农数量庞大且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要按照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畅通资源、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直接参与到现代农业中来。同时,要建立农业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分红、农业产业链利润分配等方式,确保农民能够公平分享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形成共创、共建、共享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作者:刘依杭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