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海事领域也不例外,全国海事系统首艘纯电动执法船 “海巡10765”的列编,成为了这一领域绿色变革的重要里程碑。2025年1月22日,“海巡10765” 在广西桂林漓江之畔的六匹马码头举行列编仪式,并随即投入水路春运安全监管和服务保障工作,正式开启了它守护漓江水域的使命。
一、创新设计,适应特殊水域
“海巡10765” 作为直属海事系统内河直翼舵桨 + 纯电力驱动首制船,代表着当前纯电动海事执法船的先进水平 。它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漓江独特的水文条件。漓江流量小、吃水浅,普通船型难以在此高效作业。“海巡0765” 总长23.98米,型宽5.1米,型深1.35米,设计吃水仅0.5米,这样的尺寸让它能在漓江狭窄、水浅的河道中灵活穿梭。
其最大的亮点之一是配备了电驱型直翼推进器。这种推进器可提供 360°的船舶航向及推进力,与传统推进器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它就像给船舶安装了一个“万向轮”,能在狭小空间内快速转向、精准定位,无论是在复杂的弯道还是拥挤的码头区域,都能轻松应对,大大提高了执法船在特殊水域的作业能力。
二、强大性能,满足执法需求
在性能方面,“海巡10765” 同样表现出色。它的最大设计航速可达每小时22公里,具备100载重吨的承载能力,能够携带各类执法设备和物资,满足长时间、远距离的巡航执法任务。同时,它还拥有20人以下的救助能力,一旦遇到水上突发事故,能够迅速展开救援行动,为遇险人员提供及时的帮助。
续航能力是衡量一艘船舶性能的重要指标。“海巡10765” 全船搭载1096kW・h 磷酸铁锂电池系统,采用2台90kW 永磁同步推进电机驱动。在日常巡航状态下,续航能力达到 14小时,即使在最大航速下也能保持5 时以上续航。这一续航水平精准适配漓江巡航执法的各项性能要求,能满足多种水情条件下巡航、救助任务的日常需求。无论是白天的常规巡逻,还是夜间的应急响应,“海巡10765”都能随时待命,确保漓江水域的安全。
船舶综合控制系统也是 “海巡10765”的一大核心优势。该系统集能量管理、推进控制及监测报警三大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对船舶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和智能管理。能量管理功能可以根据船舶的行驶工况和电量情况,优化电池的充放电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控制功能则确保了船舶在各种条件下都能稳定、高效地运行;监测报警功能则如同船舶的 “安全卫士”,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保障船舶和人员的安全。通过这一综合控制系统,“海巡 10765”具备了优于常规公务船艇的更高效率和能效比。
三、绿色环保,引领行业变革
“海巡 10765” 的列编,不仅仅是一艘船的投入使用,更是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践行,对整个海事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环保角度来看,“海巡 10765” 的纯电动驱动系统带来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经科学测算,该船每单个航次能够节省燃油约 140 千克,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440 千克。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这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漓江这一著名旅游胜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其他内河海事执法船和漓江游览船的节能减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与可行方案。
在行业发展方面,“海巡 10765” 的成功列编,为海事系统的绿色转型树立了标杆。它展示了纯电动船舶技术在海事执法领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鼓励更多的海事部门探索和应用新能源船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纯电动执法船投入使用,推动整个海事行业向绿色、低碳、智能的方向发展。
四、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桂林,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漓江更是桂林旅游的核心资源。当前,桂林市正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对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巡 10765” 的投入使用,恰逢其时。
作为主力船舶投入漓江巡航执法工作,“海巡 10765” 将极大增强桂林巡航救助一体化能力。它能够更加高效地维护漓江水域的通航秩序,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其绿色环保的特点也与桂林打造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高度契合,有助于提升桂林旅游的品质和形象,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展望未来,海事绿色新篇章
“海巡 10765” 的列编,只是海事领域绿色发展的一个开端。随着新能源技术、船舶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性能更优、功能更强的绿色海事船舶。这些船舶将不仅在执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将在航运、港口作业等多个方面推动海事行业的绿色变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海事将成为行业的主流,为保护海洋和内河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 “海巡 10765”,作为这一绿色征程的先行者,将被铭记在海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更多的创新与进步。
作者简介:梁仁海,桂林理工大学教师,高级实验师;科普中国专家,2023年、2024年科普中国百佳科普号《桂粤科普》运营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广西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广东省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高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