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旱作农业具备的特征
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性广:旱作农业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从高山到平原,从沙漠到草原,只要有降水的地方,就有旱作农业的存在;
2、精耕细作:为了在有限的降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深耕细作、合理密植、适时播种、施肥、除草等;
3、生产周期长:由于旱作农业依靠自然降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需要经历春播、夏管、秋收等多个阶段;
4、产量不稳定:气候条件对旱作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在干旱年份,农作物可能会减产甚至绝收;在雨水充沛的年份,则可能会获得丰收。
5、可持续性强:旱作农业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旱作农业还注重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雅鲁藏布江畔的农民引水浇灌农田
二 有机肥与西藏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改良
有机肥能给作物的生长提供各种养分,其中氮、磷、钾三种元素的总养分含量≥4%,有机质≥30%。有机肥见效慢,一般在播前或定植之前施一次底施,后期追施效果不明显。有机肥可与氮肥配施,但不宜和磷肥配施。虽然有机肥的肥效速度慢,但是肥效持久,还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活性,能给为农作物提供化肥所不能提供的营养物质。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利于作物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有机肥分为粪尿肥、堆沤肥、绿肥、其它杂肥四类。
西藏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值为24.51 g/kg,属于中下等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有机质处于下等水平。调查研究显示,西藏中西部地区优质有机肥的施用量不足1000 斤/亩,远低于2000-3000斤的标准用量。在过去的30年间,西藏大部分河谷农区随着良种的推广,在粮食增产上过于依赖化肥,而忽视了对传统农家肥的施用。长此以往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易板结、适耕性变差,土地对化肥的依赖日益严重,导致化肥利用率降低的同时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也趋于下降。因此,急需调整施肥结构,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图为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农民撒施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