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持续“一院五院区"协同发展,打造“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全面推动医院各项事业实现创新协调高质量发展,稳居辽南龙头地位,连续七年进入中国顶级医院百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秉承医院"服务、创意,做什么都要好的"院风,竭力掌握最先进的科研技术,各方面都走在全省药学领域前列,为百姓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科室连续三年获“PSM药盾公益"优秀志愿者工作站、“药学科普传播优秀团队"称号,拥有数名科普中国共建基地科学传播专家。近年来,药学部积极开展药学科普活动,并从院内拓展到了新媒体、电视、幼儿园、社区和医联体医院,致力于践行全程化药学服务的使命,在各环节全方位运用药学专业知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尤其是北方,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伴随而来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卒中发病率升高。不过不用慌,药娃教您在寒冷冬季如何做好脑血管病预防、合理用药,做到“卒”也可防。
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卒中: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流减少,脑细胞缺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这在我国占卒中的70%~80%。
出血性卒中: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引起损伤,也称脑出血。
冬季早晚温差大,温度下降后人体血管收缩(可以理解为“热胀冷缩”)。对于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可能造成血流不通畅,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气温骤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导致脑出血发生。
秋冬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血液黏稠,血流减慢,血容量不足。既往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容易导致脑血栓形成。
因此,冬季要因时制宜,别让我们的大脑“着凉”,预防脑血管病发生。
既往有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需终身服用抗栓药物(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再次发作,同时合理用药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而既往未发生过卒中的患者,也需合理用药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既往有出血性卒中的患者,需控制血压以预防脑出血复发。
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吲哚布芬(抗血小板)等抗栓药物;房颤患者需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药物。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诊室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65~79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80岁的老人一般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并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愤怒和兴奋造成血压波动。
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血糖水平稳定。一般糖尿病患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7.0%。
控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规律服用调整药物(他汀类、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设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超高危患者调脂靶目标值为LDL-C<1.4毫摩尔/升(55毫克/分升)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极高危者LDL‐C<1.8毫摩尔/升(70毫克/分升);高危者LDL‐C<2.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LDL‐C水平至少应降低50%。
均衡饮食,少盐、少脂肪,注意补充水分,多饮水,多吃含水量多的水果蔬菜。多吃谷物等粗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选择在户外温度不是很低的时候或者室内进行。
晨起在床上缓一缓再起床,不要突然坐起;外出注意保暖,尤其是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独立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大便时不要过于用力,如有便秘提前在洗手间备好开塞露等润滑液;洗澡一般浴室温度保持在25℃左右,洗澡水要控制在35℃~40℃为佳;每天保持充足睡眠及愉悦的心情。
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调整用药方案。
一旦发出现卒中的症状,如突发嘴角歪斜、手脚麻木无力,或突发头痛,要及时到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就诊,或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既往有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等,也要做好原发疾病的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