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为国育才,未来闯荡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撰文/记者 李鹏 编辑/吴洣麓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采访人物】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为国育才,未来闯荡科技无人区

李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摄影/张星海)

创建于1917年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中学”)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也是国家教育部和北师大进行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有着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北师大实验中学坚持科技教育40多年,教育成果硕果累累,在各个科技竞赛中屡屡获奖。至今,共有14名学生荣获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在第40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17名学生创作的14项科技创新作品分别获得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关乎国家未来,对青少年实施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北京市的重点中学和教育实验名校,北师大实验中学是如何推进科学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呢?近日,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接受北京科技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他对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

“科技教育对学生是自我选择和自我成长”

北京科技报:在科技教育成果上,北师大实验中学可谓硕果累累,学校都有哪些经验和方法呢?

李晓辉:北师大实验中学坚持科技教育已有40多年,我也做了多年的科技教学方面的工作。1992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北师大实验中学,担任初中部的生物老师。那时,学校没有专门的科技老师,但有科技方面的课外小组、选修课,且这些设置并非针对中考和高考。后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承担起科技老师的职责,带着学生做各种实验,参加科技类的活动和比赛,一直坚持了很多年。

北师大实验中学的科技教育,第一是课堂的支撑:我们给同学开设专修课程,其中有一大类的课程就是科学工程,可以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飞行器设计基础、三维动画与虚拟现实等等,都是基于在课堂正常的传播过程当中,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和土壤。

第二是社团,课程带有一定的严肃性,但是活动和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大平台。2000年,我们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人才俱乐部的基地校;2005年,我们成立了青少年科技与人类研究院;2005年,学校获批成为首届金鹏科技团分团校,并成为北京市后备人才计划基地校;2008年,学校成为北京市翱翔计划基地校;2013年,成为英才计划基地校。所有这些平台,不只是为学校搭建的,更是为整个北京市乃至全国搭建的平台。

学校的课程土壤,加上提供各种社团,以及社会提供的专业赛事等平台,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场”,这样才能够把创新人才培养做得更好。

北京科技报:您如何看待科技教育在中小学中的重要性?

李晓辉: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除此以外,其实还有一些更为现实的作用,比如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当今社会的行业、领域有一定了解,这对未来选择大学和专业,都有一定的帮助。

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往往和自己父母从事的行业密切相关。对于一些父母做得比较好或者比较成功的职业,学生就乐意选择。反之,父母干得不开心或者太苦太累的职业,学生就不爱选择。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对职业的了解太少了。

孩子在中学阶段,如果除了课本上的东西,其他啥都不知道,而是到大学才开始接触相关专业,很有可能学了一段时间后,才发觉自己不喜欢或者不合适,这时再换专业,代价就很大了。

事实上,学校实施的英才培养和科技教育活动,就是想让学生有一个自我选择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探索的方向,如果喜欢又能干好的,将来学了相应的专业,发展一般相对稳定。如果不喜欢也可以马上换方向,这也让他们有个不断试错和调整的过程。

要让学生对行业了解得更多,开展科技文化节等课外科技活动,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多年来,学校一直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学校也尽量给学生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平台。比如,我们有一个科技文化节,到2020年已经做到41届了,每一届都是持续一周的时间,在这期间,会举办各种专家讲座,多种形式的科技展览,既有各个科技社团的获奖作品展示,也有各种科技成果展示。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为国育才,未来闯荡科技无人区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供图/北师大实验中学)

◎◎◎

“英才的目标应该不只是个人幸福”

北京科技报:科技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依然有比较明确的现实功利性目标,比如升学。您认为二者该如何协调?

李晓辉:在升学这个大目标之下,我们依然鼓励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事实上,很多学生有这样的需求,比如每年秋季高中开学,我们都会发现许多对天文、生物、物理等特别感兴趣的新生。

我们把班上学生的培养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解决高考,称之为完成阶段性目标,也就是经过三年的高中教育,学生能够上一个自己认为理想的大学。

第二个层次是为进入大学、踏足社会做准备,我们给学生提了一个目标,叫“四会”——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虽然超出高考目标,但是很重要,因为想培养一个创新的人才,大的前提,先是要做一个“全人”,这才是创新人才的基础。

第三个层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所谓英才,就是所在领域的领军、拔尖人才。有这种潜质的学生,他们的目标,就不只是追求个人生活幸福了。而学校对这种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就是为国育才,我们要让他们将来能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甚至是无人区中去探索、去闯荡。

所以,当学校在学生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你就会发现让一些孩子参与科技活动,不仅老师和学生认同,家长也是认同的,这样学生也愿意花额外时间投入其中。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为国育才,未来闯荡科技无人区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 (供图/北师大实验中学)

北京科技报:从2020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展强基计划,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您如何评价这个培养计划?

李晓辉:从信息反馈来看,强基计划在招生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门槛高,符合条件的人不多。另外,一些入围强基计划且高考分数达标的学生,最后并未选择相关专业。接下来,强基计划会作一些调整。

从我内心来讲,还是特别欣赏强基计划的。强基计划要选拔什么孩子?计划中提到的“有兴趣、有志向、有天赋”这三点太重要了,尤其把有兴趣放在首要位置,非常到位。因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只有兴趣才能让人坚持不懈,才能更容易取得研究上的突破。

有一年,我们学校搞科技活动,专门邀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进行演讲,他跟学生们说,“如果科学不是你唯一兴趣的话,建议你不要做科学研究”,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虽然有些绝对,但如果对科学没有浓厚的兴趣,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的。

所以,如果能够早发现、早培养优秀的科学苗子,不仅更有利于这些孩子的发展,也能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基础学科后备人才。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为国育才,未来闯荡科技无人区

◎◎◎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已经住在罗马城”

北京科技报:这些年,一些学校“高考工厂”的教育模式在社会上争议特别大,有人认为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途径,也有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您怎么看?

李晓辉:过分地指责和要求他们并不公平,学校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一样,起点和培养方式也会不一样。这些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都是大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体系下的产物。尽管教育方式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他们给了孩子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对这样的学校来说,他们给学生提出一些奋斗的目标,比如我要去北京上大学,我要在北京工作,我将来要过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没有任何问题。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高考进入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大学,一些人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学校的教育方式就是尽量帮助他们实现目标。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地方不同层次的学校关键是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当然教育方式也要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我们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也需要意识到有的人已经住在罗马城里,甚至是住在罗马的皇宫里。其实,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的想去罗马的人。北京等一些发达地方的好学校就不能采取欠发达及偏远地方的某些教育和培养模式。那里学生的目标,你跟北京的孩子也这么要求就不合适了,因为他们已经在北京生活,将来大部分也会在北京工作。往往别的孩子奋斗的终点才是他们的起点,他们需要不同的奋斗动力,因此像北师大实验中学等一些学校的教育会有更高的要求。

◎◎◎

“在博雅教育和工业化教育之间探索”

北京科技报:还有一个现象备受关注,就是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很厉害,但进入大学后,整体的创新性和创造性都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您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哪里?

李晓辉:首先我觉得,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出来的孩子不会弱,因为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经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此外,实践表明,在学校国际课程班等这样的开放式教育下,孩子的创新水平也比较高。

当然,从整体上而言,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存在差距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方式的差异有关。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博雅教育”。什么是“博雅教育”?有一个学者说得特别有意思,他说就是放养,意思是你自己想学你就学,怎么学都可以,我就是给你提供机会。这样的模式下,孩子的天性得到尊重,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当然,这种放养的模式,对学生来说你不想学那也是你的事,就不管了。

目前,我们国内基本还属于“工业化教育”,这种教育是把你放到生产线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要是出了问题,往往培养就会出现问题。“工业化教育”的本质是控制,需要按照既定的目标、既定的路线前进,但是自主性没有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有人控制你跟着大部队高效前进,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也受到很大的抑制,上大学以后,劣势就显现出来了。

我国大学生创新性不足,与大学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大学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能传承自己衣钵的人。换一种说法,很多大学老师最喜欢的是将来能作为研究生跟着自己来做研究的人。但是反过来一想就出问题了,这样的模式并不利于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和颠覆性人才的培养。

另外,我国学生进入大学后,完全是靠自己。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是,完全自主后,如果缺乏自控力,往往就会因为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而出现问题,因此每年大学有很多中途退学或者毕不了业的例子。而西方很多发达国家上了大学的人都是自己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自控力已经比较成熟,创新性和创造力也早就在中小学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了。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为国育才,未来闯荡科技无人区

▲学生展示科技成果(供图/北师大实验中学)

北京科技报:那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可以推行“博雅教育”的方式吗?

李晓辉:中国的国情,无法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但是可以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群体看待,其实我们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三类:

一类是属于学霸型的,他们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都非常强。这类孩子需要你给他提供空间,提供平台,或者说是对他实施博雅教育。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应该是放,而不是把这些孩子抓在你的手里,按你的方式去进行。

然后是中间的一类,尽管不是学霸,但自主性也非常强,这类学生需要你给他提供指导,对于自主性弱一些的,就要适当地控制。

第三类是学习能力不强、自主性还比较差的学生,如果按照“博雅教育”模式完全放养,在我们这里不成。对于这类学生,老师们用的词叫“贴上去”,意思是不是学生找老师,而是老师主动去盯,这也需要家长一起来努力,所以最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是好的。

“博雅教育”是一种好的教育理念,学校不需要通过升学率表现成功,所以教育方式更加自由与多样化,培养的孩子也有较好的创造力。但在我国,学生需要通过高考表现教育成果,在这种模式下,“工业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学习和自控力都特别好的孩子,需要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和平台。

总体上讲,北师大实验中学现在的教育方式不是“博雅教育”,也不是纯粹的“工业化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我认为,当前我国不少优秀的中小学教育方式都是这样。

名校校长谈科教丨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为国育才,未来闯荡科技无人区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评论
科普633c2bb156eb9
进士级
已阅
2023-09-24
中国科普N
太师级
已读
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