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南江雪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二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银川市 银川第二中学 2022级 崔宸皓 指导老师:罗小云
几十年以前,因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提出“碳中和”理念。从此,开启了一个绿色、环保、节能的时代。
有人认为“碳中和”只是一个为了减轻社会对环境负面的舆论压力而打的幌子,真正要落地生根还是遥不可及,甚至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和理念背道而驰;有的人则认为“碳中和”已在国家层面的努力之下有了一定基础,先不说国家政策的支持,更不用说企业工厂对环境的重视,单单是人民意识的转变就有了质的飞跃。在这无穷的质疑和期待中,时间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今天,是2060年1月1日,中国成为第一批实现碳中和的国家。我们对碳中和从陌生到熟悉,从理念到实践,从质疑到坚定……”谢局长是上海生态环境局局长,他今天主持“碳中和”新闻发布会。而我是来自宁夏电台的记者: “您好,谢局长,上海是碳中和典范城市,上海市是如何做到碳中和的呢?” “碳中和是国家在一定时间产生二氧化碳和植树造林达到相对的平衡,也就是‘零排放’,上海通过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城市的优化环保,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谢局长诚恳地说道。 面对概念的解释,我并不认为观众可以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到。于是,发布会后,我等到谢局长,并礼貌地向他打招呼,诚恳说明希望能够通过“碳中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个全新的时代。 谢局长一脸热情,让我随他走到停车场,“我们眼前看到的这款汽车,是本年度全新的驾驶器,这种新车代替了电动车,通过太阳能供能,电动车的废电池会污染环境,碳中和的来临,意味着电动车时代的结束。太阳能车对环境无污染,同时,太阳能车有了新型荷电能的支持,通过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在公路上行驶可以不需要轮胎,新型轮毂在专用的马路上行驶,对路面没有丝毫摩擦,更达到了全消音模式。现在城市的马路陆续安装了新型电荷材料,这正是要普及太阳能汽车的驾驶。”谢局长示意我上车里来,我怀着好奇心坐在副驾座上。
穿行在黄埔街道上,高楼林立,在这有几百家上市公司,更多的是高科技和创新工程产业。上海创新工程产业曾轰动全国,我请谢局长介绍一下,面对介绍自己城市的机会,谢局长说他从上大学至今见证了上海四十年的变化。他指着窗外高耸独特的建筑,“你看,那座清碳大厦,楼底是拱桥式建筑,‘拱桥’的两端‘扎根’在道路两旁,‘桥洞’是个等腰三角形,正好跨过道路,使汽车顺畅通行。最重要的是,它的材料是‘固碳水泥’,这是水泥的新型替代品,可以有效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从而达到低碳的效果,这是我市创新工程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楼里有‘真空电梯’,通过气压差就可以供能;还有廊桥花园,通过自然降雨就可以在大楼里看见小树小草小花。科研人员开发了‘清碳系统’,这个系统记录了城市中每个地区的碳排放量,并给予地区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的分析,做出合理预测。每位市民都可以下载‘清碳APP’,这个软件会记录每位用户碳排放量,同步上海城市碳排放总量,还会向用户提供健康生活建议”。我赶紧将这一系统记录下来,谢局长忙说“别着急,这一系统陆续会在全国开展并完善”。
对谢局长细致入微地讲解,我深表感谢,不由得想起银川的变化。银川之前风大沙多,在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最终也实现了碳中和。虽然没有上海震撼于全国的科技水平,但也凭借着绿水青山、生态旅游等获得了让人民满意的生活。 我不舍地告别了谢局长。仰视蓝天白云,俯视黄浦江清澈的江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就是“碳中和”为人们带来的礼物啊。
回到银川,我将一路对“碳中和”的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了下来。让全市人民看到“碳中和”时代的美妙和安心。美妙在于蓝天更蓝,空气更新;安心在于环境的优化,更快地提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心情更加轻松愉悦。“碳中和”不是一个目标,更像是一个过程,它像一艘船,承载着人民的希望和梦想驶向更大更美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