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京发布,智能工厂名列其中。
“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主要指近5年已经完成且实践验证有效并产生全球性影响的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既包括重大工程项目或关键技术装备,也涵盖工程科技关键原始创新与突破。
智能工厂在生产制造和管理领域实现了深度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是当今制造业迈向自主化、柔性化、个性化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国际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智能工厂的成功应用已为全球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智能工厂在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产品质量和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均实现了技术性突破。在自动化生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智能工厂展现出卓越的技术优势。
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建成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超过1万家省级智能工厂,覆盖汽车、钢铁、家电、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累计推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34.8%,产品不良率下降27.4%,碳排放减少21.2%。
从全球来看,美国、欧洲等地区也在加紧推动智能工厂的产业群建设。欧盟委员会今年1月提出了人工智能创新计划,将人工智能工厂列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智能工厂将围绕隶属于“欧洲高性能计算联合体”的超级计算机建立,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欧洲多个行业的开发和应用,包括汽车与运输、国防与航空航天、机器人与制造业、清洁技术与农业技术等。
智能工厂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还推动了智能制造装备和相关生态体系的快速发展。设立在北京的小米智能工厂24小时无人“黑灯作业”已成为常态,设备自主协同完成生产、质量监控和维护任务;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则从开工建设到全面投产仅用一年时间,成为全球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近年来,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共发布50余项国际标准,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标准的重要贡献者。英国《经济学人》与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分别刊登了中国企业智能化工厂的专题报道。
在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智能工厂逐步形成“四位一体”的体系结构,包括数字化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平台支撑层与应用服务层。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在高度柔性化和多品类共线生产中,显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工信部提出,到2026年,中国将新增1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带动全国智能制造体系全面升级。此外,中国企业还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协作: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的成立深化了中欧之间的技术交流;宁波敏实集团在塞尔维亚建设新能源电池制造工厂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企业在智能制造国际化进程中的引领地位。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5G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工厂将在提升制造业韧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智能工厂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