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胚胎干细胞(一):解锁生命奥秘的“魔法钥匙”

MSC奇兵
原创
普及间充质干细胞相关基础知识、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等信息
收藏

说到胚胎干细胞,可能大家会首先想到前几年火热的乌克兰干细胞治疗事件,那似乎是胚胎干细胞进入大众视野的起始。多年过去了,看看网络上一些对此的解析,M博士发现很多人对胚胎干细胞仍存在误解:胚胎干细胞是从流产胎儿获得的吗?胚胎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吗?胚胎干细胞是不是比间充质干细胞要更厉害?……今天,M博士就给大家一一解答。

一、生命之初的“超级细胞”

之前跟大家介绍过,干细胞就是一群具有“复制”技能(即自我更新、扩增数量)和“变形”技能(即实现多向分化、转变为其他类型的细胞)的细胞;而且根据“变形”能力由强到弱,干细胞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其中,胚胎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就像拥有神奇魔法的“变形金刚”——它几乎能变成人体所需的任何一种细胞,从跳动的心脏细胞到传递信号的神经元,从过滤血液的肾细胞到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可以说,胚胎干细胞是来自生命早期的“超级细胞”,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为什么冠之以“生命早期”呢?因为胚胎干细胞来源于受精卵发育到囊胚阶段的内细胞团(一群最后发育成为我们完整个体的细胞);这个阶段大概是受精卵发育到5天左右的时间(不同物种时间略有差别),此时的胚胎非常小,刚刚准备在子宫着床,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正由于体积微小,且涉及伦理问题,囊胚是难以直接从体内获取的。实际上,用于制备胚胎干细胞的囊胚,大多来自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夫妇自愿捐献的多余受精卵。这些受精卵在体外培养至囊胚阶段后,由科学家从中分离并培养出“胚胎干细胞”。

由于胚胎干细胞的获得时期非常接近最初的受精卵,它几乎保留了受精卵绝大部分的“变形”能力。但也正因如此,有些人认为获取胚胎干细胞相当于破坏了一个潜在的生命个体,不应被允许。这也使得胚胎干细胞的获得及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伦理争议。在我国,胚胎干细胞的获得和研究需要严格遵守《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指导原则》等相关规范和条款,事实上,任何与人体有关的研究和实验也都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获得许可后才能开展。

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能从流产胎儿中获得胚胎干细胞吗?”我们常说的流产胎儿,往往是发育到6周龄以上的肉眼可见的“小人”了。在这个阶段,胎儿体内的所有细胞(生殖细胞除外,后续我们也将为大家介绍该来源的胚胎干细胞)已逐渐分化,其“变形”能力大打折扣,也就没法从中得到胚胎干细胞了。

二、胚胎干细胞的“奇幻之旅”:从实验室到人体

胚胎干细胞拥有强大的“变形”能力,同时“复制”技术也一流,可以几乎不停地扩增自己,一个细胞,就可以通过扩增获得无数细胞——可谓生产力惊人!因此,胚胎干细胞也被科学家视为再生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理想的“种子细胞”。然而,在普通的培养条件下,胚胎干细胞的“变形”是无序的,这限制了它们在医学上的直接应用。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实验,成功实现了对这些细胞的精准控制,使其能够有序“变形”,分化成各种特定的细胞类型。例如,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将胚胎干细胞定向培养成神经细胞,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脊髓损伤;分化成胰岛细胞,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健康;或者分化为肝细胞,用于修复肝脏的损伤。其中,将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间质干细胞治疗卵巢衰老和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等试验性应用,更是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利用胚胎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科学家们不仅能够获得多种单一类型的细胞,还期望通过在实验室中精确调控,实现其多细胞类型组合式的“变形”,从而在体外培养出完整的组织甚至器官。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借助多种技术,在培养皿中成功培育出类似脊柱、肺泡等结构的“类器官”,并且具备相应组织器官的基本功能,未来有望利用这些在实验室中培养的组织和器官,修复或替换人体受损的部分,从而解决全球范围内“器官短缺”的难题。

胚胎干细胞的应用远不止于组织修复和器官再生,它还为人类理解疾病的本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例如,科学家可以通过携带遗传疾病基因的受精卵获得胚胎干细胞,在实验室中观察错误基因如何影响细胞的“变形”和功能,从而揭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这些细胞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帮助开发出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胚胎干细胞是生命的“万能细胞”,拥有巨大的治疗潜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们既能带来医学突破的希望,也可能伴随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谨慎使用。下回我们将继续分解胚胎干细胞的“另一面”。

评论
飞马腾空
大学士级
阅读理解
2025-02-12
高宏图
少傅级
学习中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