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健康科普:手把手教您如何看懂胃镜病理报告

梨乡科普
宣讲科学与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青少年素养。
收藏

做胃镜,取活检,送病理大家并不陌生,当病人拿到焦急等待的病理报告时通常是一脸懵,一连串的问题来了,什么是高分化、低分化?什么是萎缩?什么是肠化?什么是瘤变?下面一一解读:

各种组织学类型的“癌”字,这个大多都能看懂,但对高分化癌、低分化癌不太明白,高分化癌相对来说更接近正常组织细胞,恶性程度较低。低分化癌和正常的组织细胞有明显的差异,恶性程度高。

更常见的“慢性炎”、“活动性炎"、“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幽门螺杆菌(HP)”如何解读?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基于上述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深度,慢性炎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级别。

活动性炎(急性炎)。活动性炎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通常分为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级别。严重者可黏膜糜烂、或形成溃疡。

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经受长期炎症导致固有腺体减少,粘膜层变薄,可伴或不伴化生。萎缩程度一般分为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级别。

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属于萎缩性胃炎的一种表现,是细胞版本的“鸠占鹊巢”,即胃黏膜腺上皮被肠上皮细胞替代。通常按照累及腺体的范围分为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级别。为什么会出现肠化?是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上皮细胞被反复破坏—修复,在这个过程中,为避免炎症加重,胃粘膜有一个防御机制,主动出击,把一部分胃粘膜转化成肠粘膜来适应有害刺激。最常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胆汁反流 ,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胃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是黏膜上皮出现了异性增生,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到癌的病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上皮内瘤变通常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尤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高度重视,及时治疗,清除病变,就会避免一场可能的“灾难”发生,这也是胃镜活检病理的最有价值所在。

有学者研究:肠型胃癌(占胃癌80%以上)的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其中萎缩和肠化、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二均有胃癌发生风险。据报道: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胃癌年发生率分别为0.1%、0.25%和0.6%。可以看出从萎缩性胃炎到肠化,再到上皮内瘤变,胃癌的发生风险逐渐上升。

所以说,生活中您要注意一下几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除菌是关键,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减少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的发生。虽然重度萎缩、重度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病变属癌前病变,但是这些癌前病变发展到浸润性癌在不干预的情况下通常需要数月或数年,所以有以上病变的朋友也不要过度焦虑和恐慌,有时心理压力带来的伤害远大于疾病本身的伤害,要找出病因,积极干预。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胃镜检查,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会帮助您发现病变,阻止癌变。

总之无论哪种情况,在拿到报告后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主诊医生会按照报告情况精准制定合适的个性化治疗和随访方案。不必过度紧张或恐慌, 相信专业的医生,谨遵医嘱,配合诊疗!您看懂了吗?(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 毛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