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 “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京发布,低轨通信卫星星座位列其中。
“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主要指近5年已经完成且实践验证有效并产生全球性影响的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既包括重大工程项目或关键技术装备,也涵盖工程科技关键原始创新与突破。
低轨卫星是指运行在距离地球表面约300千米到2000千米之间的卫星,与高轨卫星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信号往返延时显著降低、链路衰耗更小。
在全球高速联网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低轨星座所提供的大带宽、广覆盖特性,可有效弥补地面基站无法覆盖的海上、偏远山区等区域,为应急通信保障国际化、跨区域的网络连接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
近年来,SpaceX以“星链”计划为首的商业航天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拓展市场,不断刷新大规模组网的速度。截至2024年8月6日,星链已累计发射184批次共6851颗卫星,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单一卫星星座。也成功印证了低轨星座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可行性。
在这一浪潮之下,中国同样行动迅速。自2020年4月将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范畴以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银河航天、国电高科等央企与民营企业纷纷提出低轨星座的整体规划,围绕Ku、Ka、Q/V等不同频段,进行系统化、分阶段的在轨验证和规模化发射,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将卫星送上轨道,用实际行动锁定后续的频谱资源,逐步织就一张覆盖全球的“天基互联网”。
当前,中国多个卫星互联网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银河航天依托其在载荷与平台一体化以及大容量全电推卫星方面的技术储备,已率先完成Q/V/Ka频段低轨宽带卫星的发射及在轨验证。其通信容量高达24Gbps,为未来更大规模星座的构建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技术支持。“鸿雁星座”计划由324颗低轨卫星组成,旨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虹云工程”则计划部署156颗全球组网卫星,重点探索新型宽带通信技术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与验证。“千帆星座”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648颗卫星的发射,未来将继续扩大规模,计划到2030年底实现超过1.5万颗卫星的组网,全面覆盖全球网络需求。
随着6G时代“万物皆联”概念的提出,空天地海多维接入将成为未来通信基础设施的演进方向。低轨卫星在这其中既扮演“兜底”角色,也能够承担更多新型场景。从“星链”到“千帆”“鸿雁”,从银河航天到星网集团,这些名字背后都折射出同一个时代信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时代已经到来,人类通信的星辰大海,才刚刚揭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