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处都是灯火辉煌,家家户户团圆热闹。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节日,不光是赏灯猜谜的乐趣,中医养生的大智慧也藏在其中。冬春交替,阳气刚刚起步,如何将传统习俗和健康生活结合起来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张红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品尝汤圆:以味养身,以食为药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圆滚滚的糯米皮里包着芝麻、花生、豆沙各种馅儿,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中医认为,糯米温和又甜,对脾胃好,特别适合脾胃虚寒的人。
但是糯米黏黏的,吃多了不容易消化,还可能让脾胃的负担更重,正如《本草纲目》里说的:“糯米,脾之谷也,但多食滞气。”因此,科学食用汤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搭配,助运化
汤圆里加枸杞,不仅能增加营养,还能帮助脾胃运化。枸杞性平味甘,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搭配糯米汤圆,既能缓解糯米黏腻,又能补益身体,适合脾胃虚寒又需滋补的人群。此外,陈皮、山楂或者生姜也都是不错的搭配,它们辛香的味道能帮助化解糯米的黏性。吃完汤圆喝一杯普洱茶或者大麦茶,可以帮助消化,减轻胃的负担;体质偏热者,可以用桂花蜜水来佐食,清甜又润燥。
2、控数量,择馅料
成年人建议每次食用4到6个汤圆,老人和小孩减半。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木糖醇馅,或者搭配绿叶菜一起食用,可以减缓血糖波动。此外,汤圆应趁热食用,冷的汤圆更难消化。
二、赏灯猜谜:情志疏泄,肝气通达
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也是中医里情志养生的好方法。《黄帝内经》里讲:“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在五彩斑斓的灯光下走走,边猜谜语边聊天,正好能帮助疏散冬天的郁闷,让肝气更畅通。
1、踏灯夜行,疏肝解郁
和家人一起在灯市上走走,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中医认为,晚上适当地走走可以激发阳气,但是要注意保暖,别让寒气侵体。
2、灯谜怡情,健脑养神
猜灯谜需要动脑筋,可以活跃思维,预防春天肝阳上亢的情况。
3、舞龙舞狮,动中生阳
舞狮的跳跃动作,正好符合“动则生阳”的道理,可以舒筋活络,对经常久坐的上班族特别有好处。
三、起居运动:顺时养阳,春生护肝
元宵节过后,阳气慢慢变强,人体的气血也开始从“冬藏”转向“春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时候养生要顺应天时,养护刚长出来的阳气。
1、子时入眠,卯时起身
应在晚上11点前睡觉,早上7点起床,以养肝血。尽量避免熬夜,以免伤肝阴,容易春困、眼睛干涩。
2、舒缓运动,以柔克刚
太极拳、八段锦、慢跑这些柔和的运动,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但不宜做剧烈运动,以免损耗阳气。
3、春捂防寒,护好三关
头部是阳气的汇聚地,颈部有风池、风府穴,足底的涌泉穴通肾经。因此,出门的时候戴好帽子、围巾,穿上厚袜子,防止寒气直接侵袭要害部位。
四、传统习俗中的养生玄机:古法今用,祛病延年
1、灯火驱邪,艾香避瘟
元宵节点灯,不仅是为了祈福,还有中医里“避秽防疫”的意思。灯油燃烧的烟雾可以净化空气,就像艾叶熏蒸的杀菌作用。家里挂艾草或者点艾条,可以驱虫,还可以温通经络;睡前用艾叶泡脚,可以祛寒湿,帮助睡眠。
2、香囊随身,芳香化浊
身上挂一个装有艾叶、藿香、丁香的香囊,可以利用它的辛香之气驱散湿浊,预防春季流感。现代研究也证明,这些药材的精油成分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3、晨起梳头,升发阳气
《养生论》里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早上起床后用木梳从额头梳到后颈,可以刺激穴位,疏通头部经络,提神醒脑。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医学中心 张红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