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肠息肉:肠道里的“不速之客”,你了解多少?

山西白求恩医院消化内科成向琼
原创
山西白求恩医院消化内科护师,从事本专业工作11年。
收藏

在我们的肠道健康问题中,肠息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存在。它就像肠道里悄然出现的“不速之客”,很多时候悄无声息,却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肠息肉,简单来说,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从外观上看,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小肉球,大小也不尽相同,小的可能只有几毫米,大的则能达到几厘米。肠息肉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被视为一种癌前病变,它发生癌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比如,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可高达 30% - 70% 。这就好比一颗埋下的“定时炸弹”,随着时间推移和息肉的发展,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肠息肉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它的原因。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太典型的表现,像便血,血液通常附着在粪便表面,颜色鲜红,很容易与痔疮出血混淆;还有腹痛,这种疼痛一般不剧烈,可能是隐隐作痛或者间歇性胀痛,位置多在腹部中下部;肠道功能紊乱也较为常见,比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习惯突然改变,原本规律的排便变得不规律,次数增多或减少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警惕肠息肉的可能。

既然肠息肉可能带来健康风险,那么如何发现它呢?目前,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肠镜,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息肉以及息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除了肠镜,大便潜血试验也有一定作用,它能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看不见的血液。若潜血试验呈阳性,就提示可能存在肠道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另外,对于一些无法进行肠镜检查的特殊情况,CT 仿真结肠镜等检查手段也能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但准确性相对肠镜稍逊一筹。

发现肠息肉后,是否需要切除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以及较大(直径大于1厘米)、有症状(如出血、腹痛等)的息肉,医生通常会建议切除。切除方式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切除。内镜下切除创伤小、恢复快,是大多数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比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而对于那些体积较大、位置特殊或已经癌变的息肉,可能就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切除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肠息肉有一定的复发率,所以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肠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在饮食方面,应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像油炸食品、肥肉等,这些食物会增加肠道负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戒烟限酒也很重要,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增加肠息肉的发病风险。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跑步、游泳等,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肠息肉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与我们的肠道健康息息相关。了解肠息肉的相关知识,重视肠道发出的“信号”,做好预防和筛查工作,才能更好地守护肠道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质量。

评论
飞马腾空
大学士级
阅读理解
202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