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风味独特,价格低廉,能削皮生吃,还能和其他食材搭配炒菜,获得了众多食客的青睐。不少人还发现,菠萝似乎没有种子,不像吃西瓜一样边吃边吐籽,体验感满分!那菠萝到底有没有种子呢?
答案当然是有!
菠萝的种子在哪里?
菠萝其实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果实,而是由200多朵花发育而来的“聚花果”。我们看到菠萝的表皮有呈螺旋状排列的“小格子”,每一个“小格子”都是由一朵小花的子房发育而来,众多子房围绕花序轴,也就是“硬芯”排列,组成了一个大大的“果实”。我们食用的部分就是膨大的肉质花序轴,而削掉的皮就是枯萎的花和苞片。当每一朵小花被授粉后,就会产生对应的种子,它们就藏在一个个“小格子”当中。
菠萝纵切面
为了人类的一口香甜,菠萝“断情绝爱”
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菠萝很难发现种子呢?这要从蜂鸟说起了。没错,就是世界上体型最小,但嘴却非常细长的蜂鸟。
蜂鸟和菠萝都起源于美洲热带地区,菠萝花虽颜色艳丽多彩,但它形态细长,且没有香味,对于一般的传粉媒介如蜜蜂等昆虫来说没有“吸引力”,但对于嗅觉不敏感、视觉却极强的蜂鸟来说,菠萝花竟长成了它最爱的样子!
当每一朵小花渴望获得“爱”的花粉时,蜂鸟就会充当“月老”的角色,用它细长而灵活的嘴获取菠萝花蜜,帮助菠萝完成授粉,并产生“爱的结晶”——种子。
授粉后的菠萝开启“全职带娃”模式后,把营养都分配给种子,子房受到很大的影响,菠萝就变得不好吃了。而且发育出来的种子非常坚硬,一不留神,我们的牙齿就很危险。因此,为了人类能吃到酸甜多汁的菠萝,菠萝就要放弃“爱情”,不再接受蜂鸟的授粉。
好在有辽阔太平洋的隔离,蜂鸟也不喜欢迁徙,这意味着只要在美洲以外的地区种植菠萝,菠萝几乎不会被授粉,人类也就能安心吃到美味的菠萝了。
此外,要想菠萝没有种子,除了依赖远离蜂鸟,还有个必要条件:菠萝花自交不亲和。通俗点说,菠萝自带禁止“近亲婚配”机制,即便不小心沾染上也不会受精长出种子。
颜色艳丽的菠萝花
吃货的福音,却让科学家头痛
对于吃货来说,肉多无籽的菠萝吃起来很过瘾,但这给育种专家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由于菠萝自交不亲和,又没有专属媒介传粉,意味着菠萝新品种的研发难度更大。培育菠萝新品种要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没有蜂鸟的帮忙,科学家只能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授粉。
菠萝开花时,科学家用授粉棒将选好的优秀父本花粉涂抹在母本菠萝花的雌蕊上,等菠萝成熟后,切开菠萝获得杂交种子,再将种子培育发芽、开花、结果。获得果实后,科学家会通过判断菠萝的果形、甜度来决定其是否符合新品种的标准。
没有种子,杂交育种工作就难以开展,因此,要让一个新品种诞生,科学家就需要在千千万万的菠萝中挑选出性状优秀的父母亲本,要为亿亿万万朵花人工授粉,以获得杂交种子。
没有种子的菠萝怎么繁殖?
菠萝为了人类的一口香甜终生“不育”,那远离美洲的我们要想自己种植菠萝,如果像科学家那样等菠萝花开后进行人工授粉,再获得种子,这无疑是一个十分繁琐且漫长的过程。
好在菠萝可以无性繁殖,不需要种子也可以“复制粘贴”。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冠芽繁殖,吃剩的菠萝头不要扔,晾干后放在水里静待生根,再给它移栽到土壤中,最后等着开花结果就好了。你以为你只买了一颗菠萝,其实你买了好多个菠萝!
第二个方法是分株繁殖,一株菠萝只结一个菠萝果实,但会长出很多的吸芽和裔芽,也就是多个“菠萝头”。 等这些“菠萝头”们足够大时再将它们从母株上分离出来,再单独种植,就又能得到新的菠萝,生产上通常使用这种方式扩繁。
但有的品种只产生少量的“菠萝头”,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刘胜辉副研究员介绍,可通过叶芽扦插技术扩繁,也就是将着生在冠芽上的中部叶片切下来,扦插到适宜的生长基质中,也可以成苗。
除了这些办法,还可以将菠萝的某些组织进行离体培养,诱导其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成完整的植株。
新品种研发迫在眉睫
对于果农来说,用“菠萝头”直接作为幼苗进行种植,节省了育苗时间和成本,实现了菠萝稳定扩繁。同时,菠萝的种植密度较高,一亩地可以种植3000~4000株。
菠萝高产是一件好事,但也会带来滞销的问题。在我国“菠萝之乡”广东徐闻,曾出现过上亿斤菠萝成熟却无人问津、大量熟果烂在地里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天气灾害等客观因素外,更有我国菠萝品质结构单一、产品质量改良不足的原因。
“巴厘”品种上世纪20年代引进到我国种植,因种植技术要求不高,产量稳定,始终是果农种植的“首选”品种,但近百年来几乎未进行过改良,再加上栽培标准不统一,导致市场上的菠萝品质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消费者对菠萝产品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需求。
国内新品种菠萝正陆续推向市场
为培育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菠萝优良品种,国内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不断探索研究,一批优良品种开始“崭露头角”。
近年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菠萝团队积极开展菠萝品种选育攻坚,对我国菠萝品种进行针对性改良,研发的“热农”系列菠萝品种具有生长势较强、果眼较浅、丰产性好、品质优良等优点,适宜在我国菠萝产区种植。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科学家和菠萝种植者们对菠萝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从未停息,菠萝的“爱情故事”仍续写在在我国菠萝种植区的红土地上。
作者:王姬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策划:武玥彤 谢芸
统筹:黄炳钰
科学审核:孙伟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支持单位: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园艺专业委员会,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