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沙漠养兔治沙,创造绿色奇迹

科普文迅
原创
发表科普类文章,涉猎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作者段跃初

近日,一则“中国将一百万只兔子搬到沙漠,一年后全世界都感到震惊”的消息在网络热传,引发大众对沙漠生态治理的关注。这看似天方夜谭的故事,背后却蕴含着中国在沙漠治理中的创新智慧与实践成果。那么,沙漠真能养活兔子吗?这一举措又如何带来举世震惊的变化?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沙漠环境恶劣,缺水少绿,似乎与兔子的生存环境格格不入。然而,在我国库布齐沙漠等地,养兔不仅成为现实,还成为沙漠治理的得力助手。以獭兔为例,这种原产于法国的兔种,因其皮毛柔软、肉质鲜美而闻名。獭兔对生活环境要求特殊,偏好清洁、干燥的环境,这与沙漠的特点不谋而合 。

从生存能力来看,兔子排尿机制属浓缩性,对水分需求少,且没有汗腺,可通过耳朵散热,使其具备在沙漠生存的生理基础。此外,獭兔作为草食性动物,以干草、草根为主食,对草籽类坚硬食物无法消化吸收。它们在挖掘草根时,能松动沙漠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未消化的草籽随粪便排出,相当于在沙漠中进行“播种”,促进植物繁殖。其挖掘活动和粪便还能为沙漠土壤增加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形成促进植物生长的良性循环。据实际数据显示,在养殖过獭兔的沙漠地区,植物成活率高达96% ,有力推动了沙漠绿化进程。

中国将兔子引入沙漠,并非单纯的养殖行为,而是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创新之举。在库布齐沙漠,养兔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獭兔全身是宝,皮毛可制作高档服饰,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容长寿肉”,内脏可喂养貂、狐等经济动物。獭兔养殖带动了沙柳种植、造纸业、刨花板生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创造众多就业机会,带动居民增收致富。据了解,当地每户通过獭兔养殖,年收入可达5 - 8万元 ,昔日贫困地区借此实现经济腾飞。

从生态角度看,随着獭兔养殖规模扩大,沙漠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绿色植被增多,防风固沙能力增强,改善了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让沙漠逐步向绿洲转变。

我国沙漠治理成效显著,内蒙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牧区,草原面积达0.79亿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81%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2% ,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 。同时,内蒙古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林面积达到2.73亿亩,居全国首位 ,森林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前列。多年来,内蒙古持之以恒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生态保护修复之路。

在库布齐沙漠,通过引入獭兔养殖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实现治沙20万亩,辐射带动种植沙柳面积达1200多万亩 。曾经黄沙漫天的沙漠,如今绿意盎然,成为世界沙漠治理的典范,其成功模式被写入《鄂尔多斯宣言》,供全球190多个国家学习借鉴。

中国将兔子引入沙漠的创新实践,成功改写沙漠生态与经济发展格局。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沙漠治理领域的智慧与勇气,也为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相信会有更多创新举措应用于沙漠治理,让更多沙漠披上绿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