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为确保科普活动质量,完善科普工作的组织建设,由廊坊基地副主任耿亭负责主持科普工作,进行资源统筹与决策,并由基地职工组成科普小分队,负责各项科普工作的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2024年初廊坊基地工作会议上,将各项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任务与目标,并制定了科普工作相关制度,其中涵盖活动组织、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细节内容。为了保证科普工作的顺利进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特制定了考评方式等激励政策。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2024年,廊坊基地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利用基地现有配套设施,对京津冀地区青少年进行了农业认知教育和科学素养培养;基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多次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同时还对有害生物的绿色综合防控、葡萄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成果展示、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植物保护科学创新与科普示范“两翼齐飞”。
基地占地507亩,现有科研试验用房9900㎡、专家和学生宿舍2000㎡、各类温室近15000㎡,水、电、暖等后勤保障到位,可满足多种受众不同层次的科普工作的需求。
廊坊基地积极参加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组织开展的2024年科普教育基地“科创筑梦”联合行动中建设和美乡村主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科普工作。受众群体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公众等。每年向公众开放的天数不少于280天,本年度加强了与廊坊市科协的交流,共同举办科普活动2次,全年进行科普活动12次,科普受众5000余人次。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驻地学校合作科普活动
在2024年度,廊坊基地积极与炊庄小学、廊坊市第十八小学、安次区实验一小签订了科普合作协议,旨在全面助力教育“双减”政策。我们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点,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7场主题各异的科普活动,参与人数共计800人次。
2.“走出去”科普活动
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了5场“走出去”的科普活动,包括进校园、进公园、进乡镇等,累计参与人数达4200人次。这些活动打破了传统科普场地的限制,将科学知识直接送到大众身边,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廊坊基地紧密围绕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1.全国科技活动周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数量4次,参与人数近2000人。
5月16日-5月25日,廊坊基地科普团队先后三次走进廊坊市第十八小学校园,为1400名学生进行了农耕知识讲解,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培训。学生们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辣椒、茄子、红薯等农作物的播种、浇水、施肥等耕作过程,不仅学习了农耕知识,更在劳动中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此次活动成功地将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激发了学生们对知识和劳动的热爱。
5月26日,廊坊基地参加了廊坊市科协在市人民公园主办的科技周科普展活动。活动中,廊坊基地以“探秘外来入侵物种守卫农业生物安全”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展板和外来入侵物种实物标本及科普宣传折页,向公众普及了外来入侵物种的特征、危害及防控知识。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物安全的保护意识,还促进了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普及。
2.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数量3次,参与人数127人。
5月29日,廊坊基地积极推荐科研人员送科技下乡,邀请国植保所科技工作者葡萄病虫害研究团队的王忠跃研究员,针对广阳区农技人员开展葡萄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培训。培训主题为“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植保方针在葡萄产业落实情况”,此次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技人员在葡萄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当地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
5月30日,廊坊基地邀请了安次区图书馆的29名小读者走进基地。来自入侵物种创新课题组在廊科技工作者李乔博士,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学识与丰富的科研经验,现场为小读者们阐释了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缘由、传播途径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讲解过程中,他不仅条理清晰地剖析专业知识,还巧妙融入生活实例,让艰涩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此外,在参观棉花害虫饲养温室、小麦病圃等科研设施时,随行的科技工作者们全程悉心讲解,分享着科研过程中的点滴故事,让小读者们近距离感受了科学研究的魅力,深切体会到科技工作者们为追求真理、守护生态,常年在实验室与田间奔波的不易。
6月1日,植保所廊坊基地与廊坊市九州镇炊庄小学成功举办“齐绘科普蓝图,共建和美乡村”主题科普活动。本次活动全程在植保所廊坊基地开展。活动伊始,炊庄小学的52名同学观看了基地简介视频,了解廊坊基地发展历程和主要科研成果。随后学生们参观棉花和小麦试验田,认识了经济作物棉花、学会区分大麦小麦、目睹小麦收割。最后入侵物种创新课题在廊博士后李乔针对外来物种传播途径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活动中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实践。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们的精心策划与引导,他们时刻关注同学们的反应,解答疑问,让科普活动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活动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此次科普研学收获颇丰。
3. 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活动数量3次,参与人数2386人;
9月21日,廊坊基地参加廊坊市科协组织的科普活动周校园科技节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探秘外来入侵物种,守卫农业生物安全”,活动中廊坊基地为廊坊市实验一小近2300名小学生展示了常见的巴西龟、牛蛙、小龙虾等入侵动物和豚草、黄顶菊、长芒苋等入侵植物,并进行了五谷识别等竞答活动,发放了生物入侵科普宣传折页。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学生们对农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们对农业生物安全认知。
9月24日,廊坊基地邀请廊坊市广阳区九州镇炊庄小学的52名青少年前来,开展一场“走进葡萄小世界”主题活动。青少年们将参与“走进葡萄小世界”主题课程,深入了解葡萄的奇妙之处。随后实地参观700平米的葡萄病害试验温棚,识别葡萄病虫害,增长农业知识。并化身小小科学家,进行葡萄糖度测试试验,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10月1日,廊坊基地联合植保所生物入侵研究团队,棉花害虫研究团队开展了“国庆绘自然,植保科普颂华章”的主题科普活动。活动伊始,生物入侵研究团队李乔博士后为创意画吧的34名学生展示了巴西龟、牛蛙、小龙虾、豚草、黄顶菊、长芒苋等13种常见入侵生物,并普及了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治方法。随后,棉花害虫研究团队张大为老师为学生们科普了重要经济作物棉花的生长规律及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活动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并就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提问。科普讲解后学生们运用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创意,精心将棉花、黄秋葵等作物的生长历程生动地呈现在画纸上。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增长了植保常识,提高了对自然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还培养了动手和观察能力,深刻地体会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和丰收的喜悦。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基地目前主要运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科研中试基地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国家植物保护廊坊观测实验站网站等平台发布公共科普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实验站网站针对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发布科普活动信息,并进行有效宣传。全年发送科普宣传推文等达20余条,平台访问量1万余人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廊坊基地积极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成效显著。在组织管理上,通过政策激励与宣传引导,激发科技工作者热情。
依托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凭借507亩场地及超2.6万平方米的各类设施与完备后勤保障,为科普服务奠定坚实基础。植保所及在廊科技工作者踊跃参与,在驻地学校合作中,针对多所小学开展7场科普活动,11人次科技工作者服务800名学生;“走出去”举办5场活动,13人次科技工作者惠及4200名群众。全年累计17人次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服务受众超5000人次,有力推动科普工作全面开展。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4年,基地科普工作经费投入15万元,由基地运行费列支。主要用于科普基地科普器材购置和举办科普主题活动等开支。
基地目前共有科普专员2名,驻基地科研人员6名为兼职科普员。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在农业科研基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可充分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利用现有配套设施对广大受众进行科普工作,实现科学创新与科普示范“两翼齐飞”。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科研中试基地始建于1993年,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是我国植保科研的“国家队”。植保所10个创新科研团队34个课题组在廊坊基地开展了科学研究与成果示范工作。基地2019年被授予国家植物保护廊坊观测实验站,2020年获批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地具有进行农业科普工作人才优势。
三、问题不足
1.形式内容单一:**多数科普活动以讲座、展览为主,缺乏互动体验。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2.针对性不足:**未充分考虑不同受众差异。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科普过深,对农技人员科普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培训体系不完善:**针对科普工作者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内容多侧重理论,实践技能培训少,致使科普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胜任不同受众科普任务;
4.缺乏科普专项资金:**科普专项资金缺失,限制活动开展和资源开发,阻碍科普工作有效推进。
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科研中试基地
2025年1月12日